摘要:近日,某购物平台上一款名为“731毒气实验室益智拼装积木”的玩具引发争议,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商家以“历史教育”为名,将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包装成可拼装的“实验装置”,在“寓教于乐”的外衣下,实则是对民族伤痛的轻佻消费。这也在提醒家长不仅要警惕直接伤害
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刘锡丹
近日,某购物平台上一款名为“731毒气实验室益智拼装积木”的玩具引发争议,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商家以“历史教育”为名,将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包装成可拼装的“实验装置”,在“寓教于乐”的外衣下,实则是对民族伤痛的轻佻消费。这也在提醒家长不仅要警惕直接伤害孩子身体的“毒玩具”,更要关注那些侵蚀历史认知与价值观的隐形“毒素”。
历史不容戏说,伤痛不可娱乐。731部队是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象征,其暴行是中国人民集体记忆中沉痛的一页。玩具作为儿童认知世界的窗口,本应传递欢乐与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而将血腥历史简化为可拼装的“实验室”,不仅模糊了历史的严肃性,更可能向儿童传递错误的历史观。所谓“铭记历史”若脱离庄重的语境,沦为猎奇式的营销噱头,便已然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毒玩具”并非孤例。早在今年4月,央视就曾曝光一批“毒动画”,将艾莎公主、蜘蛛侠等儿童熟悉的形象嫁接于暴力、色情内容之中,以“早教”之名行误导之实。无论是“毒动画”还是“毒玩具”,其共同点都在于利用儿童认知的脆弱性,将扭曲的价值观包裹于“趣味性”外壳中。若长期接触此类混淆是非、消解严肃的内容,儿童的历史观、生命观难免被潜移默化地腐蚀。
目前,涉事玩具虽已下架,但问题并未终结。“毒玩具”现象背后,折射出部分商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历史敬畏心的淡漠。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绝不能越过人文底线与历史红线。玩具设计者需意识到,面向儿童的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塑造下一代认知的使命。另一方面,平台方与监管机构亦需加强内容审核,建立更严格的产品准入机制,切断“毒内容”的传播链条。
历史教育的厚重更需要恰当形式为载体。“毒玩具”下架只是第一步,如何从根本上净化儿童成长环境,仍需企业、家长、社会持续探索。历史的严肃性不容消解,儿童的思维净土更需守护。唯有尊重历史,才能警惕历史娱乐化,莫让“毒玩具”侵蚀纯真童年走向未来。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