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个月前,新德里姑娘Priya把第一支视频丢上YouTube,画面里她拿两根细棍去夹稀糊糊的咖喱鸡,筷子一滑,黄汤溅到白衬衫。
咖喱味的手抓饭刚蹭到镜头,弹幕已经吵翻天:印度人到底能不能用筷子?
三个月前,新德里姑娘Priya把第一支视频丢上YouTube,画面里她拿两根细棍去夹稀糊糊的咖喱鸡,筷子一滑,黄汤溅到白衬衫。
她没剪,原片上传,配文只有一句:中国同事笑我,我偏要学会。
230万人围观,不是看她吃得多优雅,是想看翻车。
翻得越狠,评论区越嗨。
有人骂她背叛传统,有人喊她文化勇士。
Priya第二天回公司,前台小妹递给她一包湿巾,说昨晚全家看她夹菜夹到半夜,笑到肚子疼。
她干脆辞职,搬去广州小北,租800块一个月的握手楼,天天拍。
筷子夹咖喱、勺子舀拉茶、手抓小笼包,画面越怪,粉丝越涨。50万订阅那天,她开了场直播,用一次性手套团着米饭,对着镜头说:印度人不是不会用筷子,是以前没机会。
美团后台数据悄悄跟上,印度餐厅搜索量飙了140%。
上海一家做马萨拉的老店,把菜单换成中英双语,加了一行小字:可选手抓或筷子。
老板阿杜说,周末翻台三次,桌桌拍照,连咖喱渣都舍不得擦,拍完才动口。
中国文旅局动作更快,先拉群,把十个城市的印度餐厅老板拉进去,发了一份PDF:桌面放湿巾、备不锈钢小勺、咖喱分浓稀两档。
文件名字直接叫《手抓饭友好》。
有人调侃,这是官方认证的手抓自由。
印度那边也热闹。
《今日印度》把Priya的照片放上封面,标题狠:她用两根棍子,撬开18亿人的偏见。
报社顺手做了个民调,68%的18-35岁年轻人说,愿意去中国待半年,包吃住就行。
签证中心收到申请,比去年同期多了两成,IT和餐饮占大头,理由一栏填得直白:想先吃懂中国,再写代码。
两边网友在微博和推特刷起同一个话题#FoodBridges#,阅读量两天破两亿。
有人晒图:左手飞饼右手煎饼,配文“早餐双开”。
有人拍视频,把印式奶茶倒进豆浆杯,插一根吸管,取名“玛莎拉拿铁”。
平台算法闻到味,直接加权30%,越刷越上头。
品牌来得更快。
八个中印小公司排队找Priya,开口就是:一条视频五千美金,只要出现我们logo三秒。
她挑了两家,一家做不锈钢筷子,一家卖一次性手套,拍了一期“咖喱不脏手挑战”,播放量直接冲上榜首。
清华大学老王教授出来讲话,说别小看吃饭,这是发展中国家年轻人对现代化生活的重新想象。
翻译成人话:穷日子过够了,想换个新玩法。
印度社会学家Patel补刀:餐桌就是新战场,谁让对方吃得爽,谁就赢好感。
餐饮业分析师李明算得更细:中印混搭餐厅,单品定价35-50块,毛利能拉到65%,全国铺开就是200亿。
数字一出,资本圈微信群连夜改备注:咖喱+筷子赛道。
故事还没完。
两国文化部把联合美食节提上日程,地点暂定成都,口号都想好了:一手抓饭,一手夹未来。
Priya收到邀请,回了一张自拍:左手咖喱,右手筷子,中间一口白牙。
她说,等那天,她要教全场用棍子吃手抓饭,谁掉菜谁请全场喝拉茶。
饭桌很小,装不下十四亿偏见。
可只要有人愿意先夹一筷子,稀糊糊也能搭桥。
来源:莫离说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