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武士道!难怪我国忽然报道歼16拦隐身机!原来日美澳有大动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22:32 1

摘要:事件本身并未披露具体日期,但结合国际动态回溯,其背景指向明确。几乎在同一时段,日美澳三国启动代号“武士道卫士—25”的联合军演,以日本三泽基地为核心,集结24架F35A隐身战斗机。

2024年,中国歼16在东海空域锁定外军隐身战机并实施战术压制。这一画面出现在官方媒体的专题报道中,时间点耐人寻味。


事件本身并未披露具体日期,但结合国际动态回溯,其背景指向明确。几乎在同一时段,日美澳三国启动代号“武士道卫士—25”的联合军演,以日本三泽基地为核心,集结24架F35A隐身战斗机。


这些来自美国空军、海军陆战队及日本航空自卫队的第五代机群,宣称具备全频谱隐身与多节点战场感知能力。演习周期覆盖9月29日至10月10日,地理范围紧贴西太平洋关键航道。


而中国央视军事栏目次日即播出歼16执行驱离任务的画面。飞行员通过雷达告警系统捕捉到低可探测目标轨迹后,迅速前出查证,并完成电磁锁定。桶滚机动动作清晰可见,属高强度对抗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歼16作为第四代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不具备F35级别的雷达隐身设计。然而其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与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可实现对隐身平台的有效探测。


这背后依托的是中国近年来构建的多层次预警体系。天基卫星、地面超视距雷达、空中预警机和电子侦察船形成协同网络,压缩了隐身战机的生存窗口。单一平台劣势被体系优势所弥补。


F35A虽拥有AN/APG-81雷达与EOTS光电系统,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其传感器融合效能面临挑战。尤其当面对非对称探测手段时,“隐身”并非绝对屏障。


更值得玩味的是演习命名。“武士道卫士”一词将日本近代军事文化符号嵌入多国行动框架。武士道精神曾为侵略战争提供意识形态支撑,如今却被重新包装为区域安全合作的象征命名,实则推动盟友承担更多前沿对抗角色。日本借此强化自身在第一岛链的战略地位,谋求突破和平宪法限制;澳大利亚则试图拓展其远程投送能力至东亚海域。


三方表面协同,实则诉求错位。美国希望减轻驻军负担,日本意图提升防卫自主性,澳大利亚则寻求在印太战略中增强话语权。联盟内部存在结构性裂痕。


中国此时释放歼16实战化拦截信息,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回应,更是战略信号的传递。它表明:即便对手形成规模化第五代机部署,也无法改变区域力量平衡。


这种威慑有效性建立在完整作战链条之上——从早期预警到快速反应,从态势共享到精确拦截。体系化对抗已取代单平台性能比拼,成为现代空战的核心逻辑。


但问题仍未终结。随着F35持续向亚太地区扩散,未来五年内该机型在本区域部署总量或将突破500架。数量优势是否能转化为战略主动?这仍是未知数。


与此中国第六代战斗机研发进程尚未公开细节。下一代空战形态或将围绕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无人僚机协同与高超音速武器展开新一轮博弈。


历史经验显示,技术代差从来不是决定冲突结果的唯一变量。越南战争中F4鬼怪面对米格21的表现,海湾战争中F117被击落的事实,都证明体系漏洞足以抵消平台优势。


当前局势下,任何一方若迷信单一武器系统的绝对性能,都将付出代价。真正的制空权,属于能够整合资源、灵活应变并承受损失的一方。


而“武士道卫士”这类带有历史隐喻的联合行动,是否真能巩固同盟信任,还是反而激化区域紧张?时间会给出答案。


此刻的每一次升空,都是对未来格局的预演。天空无言,却承载着最沉重的战略对话。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