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衰落了,犹太资本将转移到哪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22:14 2

摘要:1943年的春天,在纽约下东城的一家廉价餐馆里,一个叫辛德勒的犹太青年正在用硬纸壳包着从港口捡来的旧书。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3年的春天,在纽约下东城的一家廉价餐馆里,一个叫辛德勒的犹太青年正在用硬纸壳包着从港口捡来的旧书。

他一边擦着油污,一边低声念着书中的英文单词。

没人注意他,只是偶尔有老移民看他一眼,然后继续低头喝汤。

就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街巷里,一场关于犹太资本的长期“迁徙”已经悄然开始。

这不是哪一桩大事件突然引发的,更像是一堆微小的选择,日积月累,最后连国家的命运都被牵动了。

谁能想到,这群最初靠手艺吃饭的犹太人,几十年后却成了美国金融、传媒、法律、政治领域的中坚力量。

更没人想到,他们的下一步,会引发全球范围的关注和猜测。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故事得从更早说起。19世纪末,当欧洲多国对犹太人加紧压迫时,大批犹太人被迫离开原乡。

他们没有多少积蓄,也没什么政治背景,只带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手艺和一点点储蓄,坐船横渡大西洋,到了美国。

那会儿的美国,还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超级大国”。

工业刚起步,劳动力紧缺,社会阶层流动性很高。

犹太人进入的,正是这个“腾出位置”的缝隙。

他们开裁缝铺,做肥皂,做皮鞋,开小杂货店。

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这些城市的低洼区域里,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没有人觉得他们特别,也没人觉得他们危险。

那时候的美国人更在意的是——你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守规矩。

但情况很快开始变化。

南北战争打响后,美国政府需要人手。

数据显示,当时全国不到20万的犹太人口中,有7000人参军。

这是个惊人的比例。

不少人表现出色,一些甚至升任军官。

军功章背后,其实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交换。

换句话说,他们是在用命争取“我们也是美国人”。

战争结束后,犹太社群的内部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

原本的手工匠人一代渐渐退场,新一代犹太青年开始进入大学、律师事务所、报社和金融机构。

他们的教育程度高、语言好、组织能力强,很快就在各领域站稳脚跟。

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府中开始出现身影。1906年,斯特劳斯进入罗斯福内阁,成为商业与劳工部长。1916年,布兰代斯成为第一位犹太裔最高法院大法官。

可这时候,他们的影响还主要集中在东海岸,远没到“主导”层面。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30年代。

那会儿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罗斯福政府急需一批政治盟友和经济顾问来推行“新政”。

犹太知识分子和财团这时派上了用场。

他们熟悉欧洲经济学,也懂得银行运作,更关键的是,他们有一整套推动社会改革的理念。

于是,大批犹太专家走进华盛顿,成为政策智囊。

就在这股力量逐渐壮大的时候,欧洲爆发了更大的风暴。

纳粹的崛起让数百万犹太人流离失所。

美国在最初并没有完全敞开大门,但后来随着战争升级,尤其是集中营真相逐渐曝光,舆论开始发生变化。

犹太人成为了“受害者”的象征,而他们手中的传媒、出版和教育资源,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放大作用。

二战结束以后,以色列建国。

这又是一道关键的分水岭。

美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选择支持以色列,而犹太资本则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了与美国政界的关系。

可以说,从那一刻开始,犹太资本与美国国家利益正式绑在了一起。

这种绑定表面上看是“双赢”,但其实在深层结构上,也埋下了很多疑问。

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国内问题不断。

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20年的疫情和政治极化,再到最近的中东政策和对乌克兰的援助争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美国是不是已经走在下坡路上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掌握大量资源的犹太资本,会不会考虑“另谋出路”?

这不是空穴来风。

近几年,关于“犹太资本将迁往何处”的讨论,在不少智库内部都有出现。

中国当然是个选项,但现实是,中国对外资的政策越来越审慎,而犹太资本那种高度排他、强调内部网络的运作方式,在中国显然水土不服。

欧洲呢?英国脱欧以后,对外资的警惕情绪升高;法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低,再加上中东问题上的历史恩怨,犹太资本要想再一遍“美国路径”,几乎不可能。

有人提到乌克兰。

理由是这里犹太人基础深厚,总统泽连斯基自己就是犹太裔。

但眼下战火未熄,未来局势不明,谁也不敢把家底儿押上去。

还有人说巴西,说印度,说南非。

这些国家确实在区域上有潜力,可制度壁垒、文化差异、宗教冲突都不是小问题。

尤其是印度,虽然有庞大市场和人口红利,但历史上对外国资本也有不少“突然翻脸”的先例。

所以到现在为止,犹太资本还没有找到新的“美国”。

这事儿如果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挺讽刺的。

当年他们是在欧洲被赶出来的,如今却在全世界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替代国”。

美国这个平台,可能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窗口。

不过也别忘了,犹太资本之所以能在美国站稳脚跟,靠的不是哪一笔大钱,而是几十年的积累、一代代人的努力,还有和美国社会的互动、磨合、妥协。

这些东西,不是换个国家就能的。

1949年一个寒冷的早晨,斯特劳斯坐在国会山一间小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林肯纪念堂。

他刚刚收到通知,将出任商务部代理部长。

这是他在美国政府里的第十个职务。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外来者”。

参考资料:

【1】 David S. Wyman, The Abandonment of the Jews: America and the Holocaust 1941-1945, Pantheon Books, 1984.

【2】 Stephen Birmingham, Our Crowd: The Great Jewish Families of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7.

【3】 Naomi W. Cohen, Jews in Christian America: The Pursuit of Religious Equ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Hasia R. Diner, The Jews of the United States, 1654 to 200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5】 Henry L. Feingold, A Time for Searching: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1920-1945,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来源:招财虞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