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妈一开口,哪怕是“多吃点”、“多穿点”这种暖心的唠叨,你心里头“噌”一下就冒出一股无名火,烦躁得不行,语气也跟着不耐烦起来。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爸妈一开口,哪怕是“多吃点”、“多穿点”这种暖心的唠叨,你心里头“噌”一下就冒出一股无名火,烦躁得不行,语气也跟着不耐烦起来。
事后又常常后悔:“我是不是太不孝了?”“我脾气怎么这么差了?”
别急着自责。我今天告诉你,那股无名火,真不全是你的错,也不是你讨厌父母,更不是你人品有问题。它有个名字,叫‘情绪闪回’。
一、啥是“情绪闪回”?说白了,就是“旧伤被戳中了”
想象一下:
你膝盖上有个早就愈合的旧伤疤,平时不痛不痒。但要是有人不小心,正好磕到那个疤上,你会瞬间痛得跳起来——不是人家力气多大,而是你那个地方,本来就受过伤。
“情绪闪回”就是你心里的那个“旧伤疤”。
当爸妈的某句话、某种语气、甚至某个眼神,正好“磕”到了你童年或青春期受过伤的地方,你会在那一瞬间,不是被拉回到“现在”,而是被猛地拽回了“过去”——变回当年那个感到委屈、无助、害怕或被控制的小孩子。
所有积压的旧情绪(小时候不敢发的脾气,不敢说的委屈),会像洪水决堤一样,借着眼前这件小事,一股脑儿冲出来。
所以,你那看似“过度”的反应,其实是在对过去的伤痛说:“好疼!”
二、为啥爹妈的话,这么容易触发“闪回”?
1. 他们是“原班人马”
谁最了解你的痛点?谁曾参与你的过去?就是你爸妈。他们是当年那些场景里的“主角”之一。现在他们一开口,就像按下了老电影的播放键,你身体和情绪的“记忆”比你的脑子反应更快。
2. 对话模式是“老剧本”
几十年了,你们之间的对话模式早就固定了:
爸妈:“我们都是为你好!”
你:“你们根本就不懂我!”
这套“剧本”你们演了无数遍,只要一开场,双方都会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根本不受理智控制。
3. 你长大了,但心里的“小孩”没长大
你外表是成熟的成年人,能搞定工作、照顾家庭。但一回到父母面前,那个渴望被认可、被尊重、却又屡屡受挫的“内在小孩”就容易跑出来。爸妈的话一旦触碰到他,他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发脾气,来保护自己。
三、那咋办?三步,帮你跳出这个怪圈
知道了原因,咱们不能光忍着,得想办法破局。
第一步:按下“暂停键”,认出它来
当那股烦躁“噌”地冒出来时,别立刻爆发。先在心里大喊一声:“停!我是不是又‘闪回’了?”
你甚至可以借口去个洗手间,或者喝口水, physically (身体上)离开现场几秒钟。这短暂的停顿,能帮你从“失控的情绪小孩”手里,把方向盘抢回来。
告诉自己:“我现在这么大的火,80%是来自过去的旧账,眼前这事可能只占20%。” 光是意识到这一点,怒火就能降下一大截。
第二步:安抚你心里的“小小孩”
在心里,对那个感到受伤的“小时候的自己”说几句话:
“我知道你又难过了,我知道你以前受委屈了。”
“没关系,我现在长大了,我能保护你了。”
“这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我能处理好。”
这不是矫情,这是真正的自我关怀。你在告诉自己:那个脆弱的部分,我看见了,我接纳了。
第三步:换个新“剧本”,不跟老套路走
下次爸妈再说起让你头疼的话题(比如催婚、催生、指点你的人生),试试不按以前的套路顶嘴或沉默。
你可以试着:
幽默化解:“妈,您这催生的劲头,赶上我们公司KPI了!”
坦诚感受:“爸,您这么说,我会觉得您还不相信我,我心里挺难过的。”
转移话题:“哎妈,我记得您做的红烧肉最好吃了,啥时候再露一手?”
温和而坚定:“妈,我知道您为我好。但这个决定,让我自己来做,好吗?”
重点是:打破那个你预料之中、他们也预料之中的反应模式。 只要你换一种回应,旧的循环就被打破了。
四、总结一下:
下次再对父母莫名烦躁时,别光顾着责怪自己或他们。把它看作一个信号:嘿,你心里的那个旧伤疤需要你关照一下了。
我们无法改变父母,也无法抹掉过去,但作为已经长大的自己,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安抚好曾经那个受伤的小孩,并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写下新的剧本。
这需要练习,可能会反复,但每成功一次,你就会更自由一点。
从今天起,试着把那股无名火,当作理解自己、疼爱自己的一个契机吧。
来源:气泡水一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