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黄帝内经》之修道(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3 14:30 1

摘要:茹毛饮血者,为原始人类中的一部分后人,不是所有,因盲点扩大视野内缩,面对史前只能看到喝血的兽人,此类今天正拖着残重之躯,每日三次吞食化工原料,比之生食不知谁更高级?

二哥,原始社会是茹毛饮血的时代,不可能有那么厉害的文明吧,是不是后人附会?

茹毛饮血者,为原始人类中的一部分后人,不是所有,因盲点扩大视野内缩,面对史前只能看到喝血的兽人,此类今天正拖着残重之躯,每日三次吞食化工原料,比之生食不知谁更高级?

同时代“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

二哥,岐伯得道了吗?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他清晰地知道,上古之人和今世之人,以及当世不见的道者,所拥有的情志、精神和生态,又明知天地气运变化规律,以阴阳察生命纤毫入微,通晓草木气味养神气之法,传色脉诊病及毒药石针治病之法,想想没有文字记录,历史课、生物课、天文课学习是怎样完成的?

二哥,岐伯是传说中的上古神医吗?

替人治病者为医,不瞧病的非医,故岐伯是师,如果要在师上加一个定语,就是天师。从他对黄帝的指教来看,更符合圣人标准,不理解为什么称岐伯为,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与黄帝对答来看,符合教人以朴的上古圣人教下标准,故岐伯当为圣人。

有经为证: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二哥,岐伯为什么只讲医,而不对黄帝言至道呢?

第一篇短命早衰疑问被解答后,紧跟第二个问题就问为什么人年老而无子?是精血不足还是天意安排?此时黄帝一心所想,是如何令族群强盛,多生育,有更多的劳力既可发展生产又可对外用兵,这是他的思想基点。

黄帝的心思岐伯不可能不知,故岐伯第二个解答的是有关生育的话题,黄帝听后似有所悟,明白了道者身年虽寿,亦能生子,从天师这里他得到了最初想要的人生阶段性答案,但是联想起了偏差,没有接下去第三个问题,插入询问上古真至圣贤四种人,这是一个意外。

岐伯对黄帝此言假装没有听到……因为提问者生好奇心不是应答的条件,追求才是,黄帝此时的追求在扩张生育上。

多年之后在《黄帝外经》,才解答了这个问题,由此黄帝走出价值局囿,成而登天,给子孙演示了从凡夫俗子到生命升级的样板途径。

二哥, 黄帝成而登天,是得道了吗?

早年制器播种扩军留医术,令行天下声威隆盛,找广成子问道,希望利用道的力量,促生产壮武力,扩展林地,消灭异族。广成子对曰:“自从你开始治理天下以来,天上的云气不等到积聚就开始下雨,地上的草木还没等到枯黄就开始凋落,日月黯淡无光,你以为的盛德,其实是在损毁你想关注的一切。”

黄帝受惊,退而思之,二次找广成子,问题变成了“治身如何长久?”,广成子觉得这种思考尚有意义,没再斥责改为教育。但黄帝没有听懂,只好回去重问岐伯广成子的意思,明白了“多知为败,回归守一颠倒长久”之理,人生自此出现拐点,奠定了后来成而登天传说的基础。

二哥,有人说中医源自道家,属于道家学术,你怎么看?

道家的目标是修道成仙,因为道脾破了所以才需要修补完整,提升生命境界。阴阳五行者,道之用也,中医以阴阳五行法用针药纠身体之偏,虽非修真必须,但因合于道,适于背道而驰身心疲久疾病缠身之用。欲返璞归真者,先治身疾,故医术容易变成为道人常用之技术。

陶弘景言:“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除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医中有道,因此医术最方便在道家思想的人中流传,但不能将其归在宗教意义上的道家技术,谁都可以掌握。由此亦知今之持唯物史观之中医大家何以不成器之缘故,思维方法不合于道,持发展论,漏勺舀不起海水,非盛受之器也。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