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容提要: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一部分人要“借法求强”了——训练新式陆军,组建海军,建立自己的枪炮工厂,发展交通钢铁等民企。
内容提要: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一部分人要“借法求强”了——训练新式陆军,组建海军,建立自己的枪炮工厂,发展交通钢铁等民企。
知识重点:洋务派的4个代表,和其中势力最大的李鸿章。福建北洋南洋三支海军舰队。军工骨干四局。中国最强大的海军。中国第一个制造枪炮的工厂,第一条自己的铁路。
正文:
(一)统治集团的两个派别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幻想恢复闭关自守的局面,盲目排外,反对任何变革。
而洋务派则极力主张与外国“和好”,希图“借法自强”。
(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
在清朝中央有奕訢。
在地方上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后起的张之洞。
洋务派分几个不同的集团。主要有湘系和淮系两个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集团势力最大。
中法战争后,湘系集团衰落,张之洞集团的势力迅速扩大。
(三)洋务派活动的两个阶段:求强阶段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30多年间,洋务派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以“求强”为主
①,训练新式陆军
自1862年起,清政府先后在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聘用英、法两国教官,购置洋枪洋炮,训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推广到全国大多数省区。
②,筹建新式海军
1874年,日本侵犯我国台湾,对清政府刺激很大。1875年,清政府正式决定组建海军,到1884年初步建成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
福建有军舰十一艘。南洋有军舰十七艘。北洋有军舰十五艘。
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委派醇亲王奕澴为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大臣,实权则为李鸿章所控制。
③,中国最强大的海军——北洋舰队
以整顿海防为名义,李鸿章大力扩充由他掌握的北洋海军,从外国购买了一批军舰,并把别处较好的军舰调到北洋海军来。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建立,共有军舰22艘,包括“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多吨的主力舰,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一支海军舰队。
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在北洋所辖范围内,大力修建军港、码头、船坞、岸炮,先后建成了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并在一些地方修建了海岸炮台。
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求强”活动的更重要部分,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军械所,创办了第一个制造新式枪炮的工厂。
此后几十年间,洋务派先后在各地办起20个军事工厂。其中比较重要的有4个: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
江南制造局由曾国藩、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设立,是洋务派创办的职能最全、规模最大的军械制造厂。
金陵机器局由李鸿章于1865年在南京设立,主要制造大炮。
福州船政局由左宗棠于1866在闽江口马尾山下设立,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船厂。
天津机器局由北洋通商大臣崇厚于1866年在天津设立,后由李鸿章接办。
以上四局,构成了中国早期军事工业的骨干。
(四),洋务派活动的两个阶段之二:求富:
这个阶段从70年代至90年代,重点是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洋务派在中国的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尚无近代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情况下,孤立地办起了近代军事工业,也就必然在原料、燃料、交通运输和资金等方面遇到一连串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从70年代起,洋务派又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民用企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采矿业、冶炼业、纺织业等。
到90年代,他们一共创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设立的轮船招商局,1877年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矿务局,1880年在天津设立的电报总局和在上海设立的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1890年在武昌设立的官办织布局和在汉阳设立的官办炼铁厂。
1880—1894年开平矿务局修筑了从天津到山海关的铁路。这是中国自有铁路的开始。
洋务派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资本主义的商品、重炮威胁面前企图自救的改革活动。
但他们兴办的近代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使中国学习外国的风气进一步打开,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
来源:胡老师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