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兹维列夫在上海大师赛赛后的一番话,直接把赛事推上了风口浪尖。他对着镜头直言,赛事方是故意降低了场地球速,目的就是为了适应阿尔卡拉斯和辛纳的技术特点,想让这两位顶尖选手走得更远。
兹维列夫在上海大师赛赛后的一番话,直接把赛事推上了风口浪尖。他对着镜头直言,赛事方是故意降低了场地球速,目的就是为了适应阿尔卡拉斯和辛纳的技术特点,想让这两位顶尖选手走得更远。
“希望辛纳和阿尔卡拉斯每站都取得好成绩。”兹维列夫的话里带着明显的不满。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吐槽场地问题,8月的辛辛那提赛上,他就曾抱怨场地从快转慢,还质疑赛事方因为美网场地偏快就刻意调整的逻辑。
这番指控很快传到了辛纳耳朵里。意大利人对此看得很淡,回应得既直接又带着点幽默。“球场速度?又不是卡洛斯(阿尔卡拉斯)和我造的场地。”一句话就撇清了和场地决策的关系。
辛纳没回避球速慢的事实,但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提到上海的湿度特别大,和北京比起来,球速确实慢了不少。在这样的场地击球,需要消耗更大的体能,客观环境才是主要原因。不止辛纳,弗里茨等其他球员也有类似感受,都提到上海的高湿度会让球速明显衰减。
网友们对兹维列夫的说法并不买账。有人翻出了2022到2024年硬地赛事的场地速度数据,发现整体其实是在提速的,像美网、辛辛那提这些赛事的场地速度都不慢,这直接反驳了“为阿卡和辛纳降速”的说法。
阿尔卡拉斯在快速场地拿过冠军,辛纳在慢速的罗马红土也打进过决赛。两人的技术能力能适应不同场地,根本不需要靠慢速场地才能赢球。
费德勒在罗迪克的播客里聊过这个话题。他觉得,赛事方为了票房,确实有可能想促成“辛卡决”,这就容易导致场地越来越趋同。但他强调,网坛得恢复快慢场地的平衡,不然比赛的多样性就没了。
不同场地对比赛的影响确实存在。快速场地和慢速场地的回合长度、发球直接得分率差异很明显,打法不同的球员适应起来难度也不一样。
兹维列夫的抱怨,其实藏着更深层的原因。近两年,辛纳和阿尔卡拉斯的统治力太强了,17站比赛里拿了16个冠军,只有2024年马德里赛例外,形成了类似当年“费纳时代”的局面。这种垄断让其他顶尖球员感到焦虑,兹维列夫的言论就是这种情绪的爆发。
有人质疑赛事方的商业逻辑,觉得他们为了吸引观众看明星球员的决赛,可能牺牲了场地的特性。但说到底,辛纳和阿尔卡拉斯能统治网坛,核心还是自身技术全面,进攻和相持能力都过硬。
上海大师赛的赛事方没公开回应场地调整的问题。但从球员反馈和数据来看,场地速度慢更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而非刻意为之。
兹维列夫的指控或许戳中了网坛场地同质化的痛点,但把输球的原因归结为场地偏袒,显然站不住脚。辛纳的回应和客观数据都说明,真正决定比赛胜负的,还是球员自身的硬实力。网坛需要的不是互相指责,而是像费德勒说的那样,找回场地的多样性,让不同风格的球员都有机会发光。
来源:体坛洞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