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还记得老家院子里那些蒙尘的旧家什吗?它们可是藏着几代人的记忆!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这些“老伙计”,您能认出几个?保准看完直呼:嘿,我家以前也有!
您还记得老家院子里那些蒙尘的旧家什吗?它们可是藏着几代人的记忆!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这些“老伙计”,您能认出几个?保准看完直呼:嘿,我家以前也有!
1、 叉子:打谷场上的“万能手”
这玩意儿咱们老家都叫“叉子”(音:chā zi),绝对是夏收秋收的大功臣!麦子割下来铺满场院,就得靠它不停地翻个儿,让日头把秸秆晒得透透的,碌碡才能轧出金灿灿的麦粒。那时候当社员,谁没挥过这二叉?一叉下去,麦草飞扬,汗水混着麦香,那叫一个踏实!
2、 罗面萝:面粉“美颜师”
石磨磨出来的粗面,非得经过它这一关不可!这就是老话里说的“萝”,筛面的一把好手。手捧萝框这么一晃荡,细如雪的白粉就簌簌落下,粗麸皮留在上头。家家户户蒸馒头、擀面条,可都离不开它点睛!
3、 马鞍子:老辕马的“铁哥们”
瞧这鞍子,木头都被磨得油光发亮!它可不是摆设,驮东西、拉车时全指着它保护牲口的脊梁。现在的孩子怕是只在电视剧里见过了。您细看,鞍子两头凹陷得厉害,得陪多少匹勤恳的老辕马走过多少里路,才能磨出这岁月的痕迹?
4、 碌碡:碾压千年的“压场王”
这家伙可有年头了!夏收时节,骡子拉着它在铺满麦穗的场上一圈圈转,嘎吱嘎吱的响声里,粮食就乖乖脱了粒。有人问后面那个铁三角是干啥的?嘿,这可是调节碾压轻重的“机关”,老把式都懂!
5、 镰刀配锤:农家的“开天斧”
“割草用镰刀,破柴用锤敲”,这俩可是绝配!尤其是收稻割麦的时候,镰刀一挥,金浪倒地。您说再配个锤子?那真是能收拾得了地里所有的硬骨头!
6、 呱打板:走街串巷的“活喇叭”
“呱嗒、呱嗒……”一听这声儿就知道,补锅的、锔碗的、扎笤帚的手艺人来了!这是由两片铁板组成,一颠就响,节奏清脆。那时候没啥广告,全凭它招揽生意,是多少人童年里最期待的“音乐”?
7、 漏瓢:厨房里的“魔术师”
您可别小看这满身是眼的瓢!红薯淀粉加水搅成糊,透过它往沸水里这么一漏,瞬间变成滑溜溜的粉条;玉米面也能摇身一变,成了可爱的小鱼儿。一口大锅一把瓢,简直是农家智慧的结晶!
8、 烙铁:最早的“熨斗”
烫衣服前得先把它塞进灶膛烧热,底下垫块湿布,“刺啦”一声,衣服平整了,满屋都是暖烘烘的布香。技术不好可不行,一不小心就能烫个洞!
9、 合绳器:三股成绳的“巧手”
麻丝、棕丝要想变成结实的绳子,全靠它!三股细“经”往上一挂,摇动手柄,嘿,拧着拧着就成了一股绳!老话说的“单丝不成线”,这工具就是最好的证明。
10、 木匠线勒子:省下铅笔的“划线宝”
老木匠舍不得用铅笔,就用这钢片做的“线勒子”在木料上划线下料。轻轻一拉,清晰的印子就出来了,锯子顺着线走,分毫不差!
11、 弹棉木锤:棉花“松骨师”
“弹棉花嘞——”匠人背着大弓,用这木锤这么一敲,弓弦震颤,硬邦邦的旧棉被顿时变得蓬松柔软。那时候一床新棉被,可是闺女出嫁的体面嫁妆!
12、 砘子:保墒的“压地滚”
种子播下后,就得用这石滚子把土压实,这叫“保墒”。照片上是牲口拉的,还有一种小的“背滚子”,得人拉着在地里来回走。老人家常说:“拉砘跑不在耧头前”,干啥事都不能心急,得一步步来!
13、 拴马桩:田间地头的“铁警卫”
铁打的桩子楔进土里,牛马拴上去,就能安心吃草了。早些年还有用硬木做的,后来才换成这铁家伙。1972年放木排的时候,咱就用过它,稳当着呢!
14、 钟表钥匙:给时间“上发条”
过去的老座钟、挂钟,都得靠这把小钥匙定期上弦。拧几圈,滴答声就又精神十足地走起来。现在电子钟表普及,年轻人怕是都没见过这种“仪式感”了。
15、 瓷绝缘子:老电线上的“安全帽”
砖木房架设电线,全靠这瓷珠子隔电。黑胶皮线穿过去,固定得妥妥的。现在的PVC线管普及了,但这老物件可是那个年代用电安全的“守护神”。
16、 嘎石灯:水点亮的“神秘灯”
把电石(嘎石)放进去,加点水,就能产生一种叫“乙炔”的气体,点着了比煤油灯亮得多!小时候觉得特别神奇,好像变戏法一样。
17、 铁匠钳:火中取栗的“铁手掌”
夹铁块、翻料、淬火……铁匠师傅全靠各式各样的钳子打造出锄头、菜刀。钳口短而有力,钳把长能防烫,每一处设计都是老祖宗的智慧!
18、 鞋楦子:布鞋的“定型模”
新纳的千层底,塞进这木楦子一撑,鞋子就变得有型有款,穿起来跟脚不磨脚。现在买鞋即穿,哪还有“楦鞋”这说?
19、 猜猜这是啥?
有朋友说像老鼠药,也有说像老式印泥。您说呢?欢迎老伙计们在评论区指点迷津!
这些老物件,或许已经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滚烫的岁月。您家里还留着哪件?又认得哪几样?欢迎在评论区唠唠,说说您和它们的故事!
来源:小杨务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