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有讲究!这样做避免脂肪增生和吸收不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20:26 1

摘要:注射胰岛素是许多糖友轻车熟路的必修课,但糖友们是不是遇到过这种情况:针没少打,血糖却仍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还有的人发现,肚子、大腿上冒出了些不痛不痒的小硬块。别急着怪胰岛素失效,很可能是你的注射部位出了问题!总盯着一个地方扎,皮肤遭罪不说,胰岛素吸收也受影

注射胰岛素是许多糖友轻车熟路的必修课,但糖友们是不是遇到过这种情况:针没少打,血糖却仍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还有的人发现,肚子、大腿上冒出了些不痛不痒的小硬块。别急着怪胰岛素失效,很可能是你的注射部位出了问题!总盯着一个地方扎,皮肤遭罪不说,胰岛素吸收也受影响,控糖效果大打折扣。

避开“老地方”,掌握科学的轮换方法,才能让控糖更稳当!

为什么不能“专宠”

一个部位?

如果每天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扎针,时间长了皮下组织会发生什么变化?

脂肪增生:

看不见的“吸收障碍区”

胰岛素本身会促进局部脂肪和蛋白质合成,反复在同一小片区域注射,会导致该部位的脂肪细胞增生、肥大。久而久之,皮下就会形成像橡皮一样的无痛硬块[1]。

可不要小瞧这些硬块,它们使胰岛素的吸收变得极慢且不稳定,打进去的药可能有一半白白浪费,不仅增加治疗费用,血糖也控不稳。更危险的是,很多糖友误以为是胰岛素剂量不足而盲目增加用量,使低血糖发生风险大大增加[1]。

其他皮肤“麻烦”

脂肪萎缩[2]:长期刺激同一部位,还可能让脂肪细胞“罢工”,导致皮肤凹陷、变薄,同样影响美观和胰岛素的吸收。

局部感染[3]:在同一部位反复扎针,皮肤屏障的完整性会受到破坏,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细菌等微生物更容易入侵,引发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全身性感染。

注射部位疼痛[3]:同一部位反复受创,局部皮肤可能变得粗糙,甚至出现淤青,打针的痛感也会越来越明显。

当出现以上情况时,有些糖友还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担心病情加重或影响美观,开始对胰岛素治疗产生抵触心理,这非常不利于血糖的长期管理。

这种情况下建议轮换注射部位,核心是为了保护皮下组织健康,确保胰岛素能够稳定、可预测地被吸收,从而精准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及低血糖风险。

科学轮换:给胰岛素安排

“旅行计划”,让皮肤不疲劳

轮换并不是随便换,而是有策略的“大迁移”和“微调整”[4-7]。

“大轮换”:给身体分区,按周换地方

四大黄金站点各有特色

“快线”腹部站:肚脐周围一拳以外的区域。这里胰岛素吸收速度最快且稳定,尤其适合注射短效胰岛素。注意要避开腰带线和疤痕。

“中速”上臂外侧站:可以选择上臂外侧中间1/3处位置,该区域胰岛素吸收速度仅次于腹部。如果自己一开始注射有困难,先让家人或朋友帮忙找准位置。

“稳速”大腿外侧站:大腿上端外侧,大概在膝盖以上约一掌宽至腹股沟以下的外侧区域,胰岛素吸收速度中等。注意注射时要避开大腿内侧,内侧血管丰富,如果不小心扎到血管,不仅疼,还可能导致外伤。

“慢车”臀部外上侧站:双侧臀部上端的外侧,这里皮下组织厚,胰岛素吸收速度最慢,适合注射长效胰岛素。不过自己打针难度有点大,要注意姿势和手法~

“大轮换”技巧:糖友们可以将这些区域想象成四个“省”。每周选择一个“省”作为主要注射区域。

例如:

第1周:主要注射在腹部

第2周:主要注射在上臂

第3周:主要注射在大腿

第4周:主要注射在臀部

第5周:回到腹部,如此循环。

这样操作可以让每个大区域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有效预防脂肪增生等问题。

“小轮换”:同一区域内,每次挪个“窝”

即使在同一个“省”内,也不能让胰岛素总待在同一个“城市”。

“一指宽”法则:每次注射点之间至少间隔1个成人手指宽(约1厘米),像棋盘格一样排列划分。比如,可以从左到右,一排一排地注射;或者从上到下,一列一列地选位置注射 。

得力助手:注射定位卡

对于记性不好或觉得轮换麻烦的糖友,注射定位卡是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它是一张带有很多小孔的卡片或贴纸,小孔的位置就是建议的注射点。使用时,把卡片贴在当前注射区域的皮肤上,每次通过一个未使用过的小孔注射,这个孔用过一次后,下次就换一个相邻的、未用过的孔。当一张卡片的孔用完后,就按照“大轮换”的方法换到下一个“省”,并更换新的定位卡。

留神这些不经意的习惯

别让硬块找上门

自查一下,你是否无意中踩了这些坑?

“无痛注射”的诱惑

表现:发现某个点打针不怎么疼,或者几乎没感觉了,就总爱往那里扎。

真相:这恰恰是脂肪增生区域的典型信号!增生的脂肪组织神经末梢少,所以痛感降低。但这里胰岛素吸收不良!越是不痛,越要警惕[1]。

“手感至上”的误区

表现:只靠手摸来判断有没有硬块,觉得摸不到硬结就没事。

真相:有一种脂肪增生类型属于扁平型,皮肤没有明显凸起,眼睛看不到,手也摸不出来,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才能诊断[4]。硬块不一定能摸出来,肉眼看不见的增生更常见,所以严格轮换才是硬道理。

“固定小窝”的惰性

表现:虽然知道要轮换,但只在腹部(或大腿)一块巴掌大小的圈子内来回轮换。

问题:范围太小等于没换!本质上还是在反复刺激同一片组织,无法有效预防脂肪增生。必须做到大轮换(换区域)结合小轮换,在大区域内广泛分布注射点。

“视而不见”的危险:

表现:从不检查注射部位,打完针就完事。

风险:无法及时发现早期的脂肪增生或硬结。建议糖友们定期到医院复查时,主动请医护人员帮助检查自己是否有脂肪增生等情况,至少每年检查一次,已经出现脂肪增生的糖友建议增加检查次数[6]。

打出硬块怎么办?

请及时止损和修复

如果发现注射区域出现了硬块,请立即采取行动:

马上停用该区域,做好标记并远离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继续注射只会让问题恶化,使胰岛素吸收更差。用笔在硬块边缘画个圈,明确标记范围。确保后续注射点远离这个标记圈

促进硬块消退

热敷[8]:每天用温热的毛巾(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不烫伤为准)敷在硬块区域(避开皮肤损伤、感染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温热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轻柔按摩[8]:在热敷后或涂抹润肤露后,用指腹(非指甲)非常轻柔地以打圈方式按摩硬块周围区域(避开针眼新鲜伤口),促进组织软化。

按需及时就医

如果硬块范围大、长期不消退或伴有红肿热痛,务必咨询医护人员。他们可以评估情况,提供更具体的处理建议,帮助你重新规划注射方案。

注射胰岛素时反复扎同一小片区域可能导致脂肪增生等皮下组织问题,不仅影响美观,还会使胰岛素吸收变差,影响血糖的稳定性。此时盲目加量会增加低血糖风险!

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及皮下硬块防治口诀:

四区轮换别偷懒 一指间距记心间

注射位点规律换 定位卡是好伙伴

定期检查很关键 硬块出现马上闪

热敷按摩助消散 按需就医莫拖延

(单选题)

老王发现肚子上有个地方打针几乎不疼了,他觉得这是“技术好”的表现,以后可以多打这里。你认为?

A

可以,不疼说明技术好,吸收也好

错,再试试

B

不行!必须避开这里,严格轮换其他部位

棒,答对啦

C

无所谓,只要按时注射就行

错,再试试

参考文献

[1] 何京京,郑文燕,操焕坤,等.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引起皮下脂肪增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护理策略[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5,38(01):90-93.

[2] 刘泽洪,范妍,李韶今.胰岛素注射部位定位板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2008,(04):289-290.

[3] 查莹莹,张敏,颜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录单的应用与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06):29-31.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12):8.

[5] 纪立农,郭晓惠,黄金,等.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7(2):79-105.

[6] 傅弋.注射胰岛素也控制不好血糖,原来是皮下脂肪增生了[J].人人健康, 2022(13):24-25.

[7] 陆怡.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记忆法你需要了解[J].健康必读,2024,(06):72+71.

[8] 马国明,李淑英,臧宏科.注射胰岛素致皮下硬结的预防[J].山东医药,2003,43(8):45-45.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