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站在成都的城楼上,望着春花烂漫,却满心悲怆。他不是为花落泪,而是为“万方多难”的时代痛心。彼时安史之乱未平,吐蕃又犯边,大唐江山风雨飘摇。他登高望远,不是为了赏景,而是为了在破碎山河中,寻找一丝精神的锚点。
为什么我们住得越高,却离“家”更远?
周忠应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站在成都的城楼上,望着春花烂漫,却满心悲怆。他不是为花落泪,而是为“万方多难”的时代痛心。彼时安史之乱未平,吐蕃又犯边,大唐江山风雨飘摇。他登高望远,不是为了赏景,而是为了在破碎山河中,寻找一丝精神的锚点。
而今天,我们站在钢筋水泥的“高楼”上,刷着短视频,看着热搜,却常常感到一种更深的“精神流亡”。身在故乡,心似异乡人;人在城市,魂无归处。
一、我们都在“登楼”,却找不到回家的路
杜甫登楼,是为国忧;今人登楼,是为“逃离”。
逃离996的工位,逃离催婚的亲戚,逃离房贷的压力,逃离社交媒体的表演……我们登上写字楼、登上高铁、登上飞机,却登不上内心的安宁。
现代人最大的困境,不是无处可去,而是无处可归。
你看那些深夜还在加班的打工人,朋友圈发一句“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配图是凌晨三点的写字楼灯光。你看那些在北上广深租房十年的年轻人,户口没落,孩子上学难,父母老了回不去老家。他们不是不想归,是归处早已模糊。
就连明星也难逃此劫。李子柒曾红遍全球,却在巅峰期突然停更。外界猜测纷纭,但她在一次采访中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想回家种菜。”这哪里是退隐?分明是精神返乡。
网红“张同学”爆火后,无数人模仿他拍乡村日常。人们追捧的不是土灶、不是柴火,而是那种“确定的归属感”。你知道明天鸡会打鸣,你知道后院的菜会开花,你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
而我们呢?在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里,连“我是谁”都快忘了。
二、万方多难?不,是万“方”焦虑
杜甫说“万方多难”,指的是战乱、饥荒、外敌入侵。今天的“难”,却更隐蔽、更内化——它不在边境,而在人心。
房价高得让人不敢结婚,年轻人说:“不是不想成家,是连‘家’的首付都凑不齐。”
AI取代人工的恐慌,让程序员、设计师、甚至律师都夜不能寐:“我的技能,五年后还值钱吗?”
社交媒体的完美人设,让普通人陷入“比较地狱”:别人环游世界,我还在挤地铁;别人年薪百万,我还在为KPI失眠。
更可怕的是,我们明明知道这些焦虑是被制造出来的,却依然深陷其中。
就像杜甫看到“锦江春色来天地”,却无心欣赏,因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才是他的牵挂。今天的我们,刷着“诗和远方”的短视频,心里却装着“下个月房租怎么交”。
我们不是没有春天,而是心被冬天冻住了。
三、家国情怀,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微小确幸的守护
很多人以为“家国情怀”是喊口号、是宏大叙事。但杜甫的《登楼》告诉我们:真正的家国情怀,始于对脚下土地的深情,成于对平凡生活的坚守。
他写“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不是要当英雄,而是希望乱世中,连昏君都能被供奉——因为秩序还在,希望就在。
今天的“家国情怀”,不是非要你上战场、搞科研,而是:
在父母生病时,能请假回家陪护;
在孩子问“爸爸你为什么总看手机”时,能放下工作抱抱他;
在看到不公时,敢在评论区说一句“这不对”;
在自己疲惫时,允许自己“躺平一天”,而不是自责“不够努力”。
真正的爱国,是爱具体的人,过具体的生活。
你看谷爱凌,冬奥夺冠后第一件事是回成都吃火锅;刘畊宏爆火后,坚持带女儿跳操;董宇辉在直播间卖书,却总讲起陕西老家的麦田。他们的光芒,都带着“根”的温度。
四、登楼之后,如何下楼?
杜甫登楼,是为了看清现实;我们登楼,却常常迷失在云端。
但《登楼》的结尾,藏着解药:“北极朝廷终不改”。只要信念不倒,山河终将重整。
今天的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信念:
1. 重建“小家”的意义:不必追求豪宅豪车,但要有“一盏灯为你而亮”的温暖。
2. 拒绝“情绪内耗”:少刷焦虑短视频,多读一首诗、多走一段路、多陪一个人。
3. 在平凡中寻找英雄主义:送外卖的小哥准时送达,是责任;护士连续值班,是担当;你坚持上班养家,也是英雄。
这个时代不需要人人都当“杜甫”,但需要人人守住自己的“楼”,哪怕它只是出租屋的一扇窗。
写在最后:花近高楼,心亦可归
杜甫的《登楼》,是一首悲歌,也是一盏灯。
它照见乱世的苦难,也照亮人心的归途。
今天,我们或许没有战乱,却有更深的孤独;没有流离失所,却有精神无家可归。
但请记住:故乡不在远方,而在你愿意停下的地方;家国不在口号里,而在你认真生活的每一刻。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不,花近高楼,亦可慰人心。
只要你愿意,
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登楼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看清:
来源:大栗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