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角逐文华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20:14 1

摘要: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第十八届文华奖现场演出和评奖活动亦将同期启幕,成为艺术节期间最受瞩目的活动之一。作为全国昆剧界唯一入选终评的作品,10月4-6日,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将以首台参评剧目的

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第十八届文华奖现场演出和评奖活动亦将同期启幕,成为艺术节期间最受瞩目的活动之一。作为全国昆剧界唯一入选终评的作品,10月4-6日,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将以首台参评剧目的身份率先登陆四川成都东安湖大剧院,角逐本届文华奖。蓉城观众对此翘首以盼,高度关注。

全团精心备战,全力冲刺文华奖

中国艺术节是人民群众的嘉年华,文华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在奖励优秀艺术作品、培养艺术领军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此次全本《牡丹亭》参评文华奖,对上昆来说无疑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全团上下倍感珍惜,团结一致,为代表上海戏曲全力出征铆足了精气神。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昆剧团已如弦上之箭,全情投入冲刺备战阶段。为了以最佳状态决胜文华奖,上海昆剧团制定了系统且详细的备战方案。此次征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筑牢作品质量之基,上昆特地寻找专业剧场再次开启排练合成,此刻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至精细化排练的关键阶段。

剧团成立了文华奖备赛小组,系统推进各环节的提升。在导演郭小男的带领下,团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重新审视剧目,对剧本结构、表演神韵、舞台节奏、艺术完整性等方面进一步打磨与雕琢,将“品质把控”纵深掘进。在老艺术家们的指导下,演员团队反复锤炼每一处唱念做打,不仅要追求动作的精准规范,更要通过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传递情感内核,力求将人物刻画得更臻丰满;乐队配合调整提升,扩容队伍人数,增强音乐张力,强化音乐与剧情、表演的情感呼应;舞美则以“更简洁的舞美,一景到底”的理念进行优化,舞台装置全面检修,服装道具细致增补,同时专注光影的叙事语言,确保近8小时的演出持续展现“诗性写意”的中华美学精神。此外,剧团内各部门积极联动、协同发力,从技术支持、演出宣传到后勤保障,全方位为备战工作保驾护航。

全团上下团结一心、全力以赴,力求在文华奖的舞台上完美呈现这部凝聚心血的全本《牡丹亭》,以当代匠心致敬古典传奇。对于参评文华奖,上昆的老艺术家们纷纷表示充满了期待。岳美缇老师表示,一步步见证罗晨雪和胡维露两位青年演员历经锤炼,从压力中蜕变,并即将在文华奖的舞台上自信绽放光彩,非常欣慰。蔡正仁老师认为,将《牡丹亭》全本搬演到成功登上文华奖这一国家级艺术舞台,不仅展现了上昆的深厚功底,更传递出将经典原汁原味传承下去的决心。张静娴老师则表示,集结号已吹响!此次全本《牡丹亭》冲刺文华奖,不仅为团队提供了一次打磨细节、精益求精的宝贵契机,也让团队凝聚起更为强劲的前行动力,推动着这部经典之作以更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舞台之上。

深耕经典厚土,倾心铸就全本华章

汤显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亭》。”自剧本诞生400多年来,《牡丹亭》一度成为昆曲的代名词,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建团 47 年来,上海昆剧团对《牡丹亭》十余次的演绎与打磨,为全本创作奠定了深厚基础。2022年,上昆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精神为指引,探本溯源、钩沉史料、沉心细磨,以今人视角,讲古典精粹,推出全本55出《牡丹亭》,通过上、中、下三台大戏的体量,展现了古典经典的当代回归。

导演郭小男携手主创团队,聚焦剧目的高质量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呈现,推进该剧编、导、演以及音乐、舞美等诸多创作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上海昆剧团国宝级老艺术家岳美缇、蔡正仁、张静娴、计镇华、刘异龙、张铭荣、李小平担任艺术指导。上昆“五班三代”为演出班底,“昆四班”罗晨雪、胡维露挑梁“全本”饰演“杜丽娘”、“柳梦梅”,“昆三班”梅花奖得主吴双还在剧中分别饰演“判官”和“完颜亮”,剧团所有优秀青年演员全程参与全本的创演,上昆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优势由此得到充分发挥。

全本《牡丹亭》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著的历史品位与美学风范,保留了原著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与思想精髓,被誉为对“汤翁原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杰出成果”。有专家表示,“上昆的演出,圆满解答了人们关于全本演出的种种疑问。可以说,汤显祖逝世400年来,上昆的全本《牡丹亭》是最贴近于原作的一个演出版本。它使经典的《牡丹亭》在当代舞台上,得到完满的解读和完整的复归。它以壮丽而璀璨的一章载入了《牡丹亭》演出的史册。”

多维诠释内涵,诗意演绎经典焕彩

上昆创排的全本《牡丹亭》在思想内涵上做出了更多维度的展现,特别将历来甚少演出的二十出戏重新纳入。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牡丹亭》简单归为“爱情戏”。而全本《牡丹亭》从《标目》到《圆驾》,将这段生死爱情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现,构建了“主线爱情与副线社会”的双线叙事结构,使《牡丹亭》从一部爱情传奇升华为一部明代社会的 “文化史诗”,实现了作品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双重提升。这种“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交织,更彰显《牡丹亭》文化内涵的“多维呈现”。

全本《牡丹亭》以忠于原著精髓、“只删不改”之原则演绎原汁原味的瑰丽曲词,保留了原著每出戏结尾的“集唐诗”,薛能、柳宗元、杜甫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通过剧中角色之口自然呈现,既彰显了昆曲诗意的特质,又让观众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成为一部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典藏。

唱腔音乐“循古开新”。主创团队以《纳书楹曲谱》为底本,对传统唱腔进行系统整理。舞台呈现的“虚实相生”,则完美诠释了“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创作理念。以简约的风格勾勒场景,既符合昆曲“一桌二椅”的写意传统,又通过转动的舞台和光影变化营造出诗意唯美的现代表达,保证了全剧的张弛节奏。

巡演四海获誉,传播时代文化强音

自2022年推出,全本《牡丹亭》在两年时间内实现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双双创下上昆单一作品的历史新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短短两年内,全本《牡丹亭》演出近60场,足迹遍布抚州、上海、银川、北京、郑州、潍坊、遂昌、澳门、西安、温州、无锡、香港、广州、深圳、武汉,以及法国的波尔多、巴黎等世界17个城市和重要艺术节。2023年,全本《牡丹亭》入选文旅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晋京演出一票难求,线上同步在53个平台直播,观看人次高达1358.82万。2024年,又光荣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登上第52届香港艺术节,并作为开幕演出亮相第22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所到之处皆是口碑载道,反响热烈 。2024 年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框架项目的全本《牡丹亭》精华版亮相法国波尔多与巴黎,大获成功。全本《牡丹亭》在传承与传播上的努力,彰显了昆曲“讲好中国故事”的智慧。

该剧目曾荣获文旅部2020-2024年经典剧目传承演出十佳案例、2024年度上海市“银鸽奖”国际传播活动优胜奖、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2025年中国版权金奖等。凭借在全本《牡丹亭》中的精彩演绎,罗晨雪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胡维露登顶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一剧花开两朵” 传为佳话。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全本《牡丹亭》有幸成为首台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参评剧目,我们深感荣幸,也倍加珍惜。这绝非一次简单的奖项角逐,更是对上昆艺术积淀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与众多优秀作品同台竞技、接受专业评审与观众审视,进一步打磨这部经典的难得契机。文华奖的舞台既是荣誉的考场,也是开启昆曲传承新征程的起点。上昆将紧紧抓住此次机遇,坚守艺术理想,以更高标准推动艺术的赓续传承,聚力打造精品力作,让昆曲这朵‘幽兰’在新时代绽放更加馥郁的芬芳。”

来源:四川文旅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