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行程码早“退场”,这3件事别忘做!很多人已忽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4 17:11 1

摘要:今天整理手机桌面,手指滑到一个灰扑扑的小程序图标——是之前天天打开的“健康码”入口,顺手点进去,屏幕上清晰显示着“相关服务已下线”。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距离全国取消健康码、行程码查验,已经过去快两年了。

今天整理手机桌面,手指滑到一个灰扑扑的小程序图标——是之前天天打开的“健康码”入口,顺手点进去,屏幕上清晰显示着“相关服务已下线”。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距离全国取消健康码、行程码查验,已经过去快两年了。

这让我想起2023年春节的场景:当时回老家要提前三天截图健康码、查询行程码,火车站的广播循环播放“请出示健康码、行程码”,连小区门口都贴着“扫码进入”的提示牌;而今年清明再回老家,拎着行李刷身份证就能进站,小区门口的扫码牌早换成了“文明出行”的宣传栏,妈妈笑着说:“现在出门不用翻手机找码,脚步都轻快多了。”身边朋友也常聊起这种变化,有人说“手机内存空出2个G,之前光各地防疫小程序就占了不少空间”,有人调侃“终于不用在超市门口手忙脚乱亮码,买东西都顺畅了”。

健康码、行程码虽已“解绑”,但它们留下的“小尾巴”——比如手机里残留的防疫工具、隐藏的便民服务,还有那些在防疫中养成的健康习惯,很多人却没太在意。今天就以普通人的视角,聊聊健康码行程码退出后,我们该做好的3件事,用身边的真实经历和实用建议,帮大家把“无码生活”过得更安心、更便捷。

第一件要抓紧做的,就是清理手机里残留的防疫APP和小程序,守住个人信息安全。健康码、行程码运行那几年,为了顺利出行,我们手机里或多或少装过地方防疫APP,比如“粤省事”“苏康码”“随申办”,也关注过不少带亮码功能的公众号、小程序。这些工具在使用时,都需要授权获取我们的手机号、身份证号、实时位置,有些甚至要刷脸验证——虽然官方平台会严格保管信息,但这些APP和小程序长期留在手机里,万一手机丢失、被盗,或者遇到恶意软件攻击,个人信息还是有泄露风险。

我同事小林就有过一次“虚惊”:上个月他手机不小心丢了,虽然立刻补办了手机卡、冻结了银行卡,但回家后才想起,手机里还装着某省的防疫APP,里面绑定着身份证信息和核酸检测记录。他赶紧联系该省政务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告诉他“可以远程注销账号并清除个人信息”,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才彻底放心。后来小林把手机里所有防疫相关的APP全卸载了,微信、支付宝里的防疫小程序也一一删除,还在手机“权限管理”里,把之前给防疫工具开放的“位置信息”“相机”“通讯录”权限全关掉了,他说:“信息安全无小事,多清理一步,心里就踏实一步。”

清理的步骤其实很简单:先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健康码”“防疫”“出行”等关键词,把搜出来的APP全部卸载;再打开微信“我的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收藏”,找到防疫类小程序,长按选择“删除”;最后进入手机“设置-隐私-权限管理”,逐个查看APP权限,把已卸载防疫APP的残留权限关闭。如果担心有信息残留,还可以拨打各地政务服务热线(比如12345),咨询如何注销防疫平台账号,彻底清除个人信息痕迹。

第二件容易被忽略的事,是挖掘“变身”后的防疫平台,解锁隐藏的便民服务。很多人不知道,之前的健康码小程序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升级成了整合多种服务的“生活小管家”。比如我常用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小程序,以前打开就是健康码、行程码入口,现在点进去,能查社保缴费记录、电子社保卡、疫苗接种信息,还能在线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公积金提取,甚至能预约挂号、查询医保定点医院,功能比以前丰富多了。

我姑姑就靠这个小程序解决了大麻烦:她之前在老家交城乡居民医保,今年来城里帮我带孩子,想查医保缴费情况,本来打算让老家亲戚帮忙跑一趟社保局,我告诉她“国家政务服务平台能查”,她半信半疑点开小程序,输入身份证号和手机号验证,不到1分钟就看到了近5年的缴费记录,还能直接下载缴费凭证,姑姑笑着说:“这比跑社保局方便多了,以后查社保再也不用麻烦别人了。”不止这个平台,像“粤省事”现在能在线交水电费、预约办理护照,“随申办”能查不动产登记信息、申请居住证,这些升级后的功能,都是实实在在的便民福利。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功能其他APP也有,为啥非要用以前的防疫平台?”其实很简单,这些平台都是官方推出的,信息权威、数据安全,不用注册多个账号,一个小程序就能搞定多种服务,尤其适合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下次清理手机时,不妨先点开之前的健康码入口看看,说不定就能发现这些隐藏的“宝藏功能”,别因为它曾是“防疫工具”就直接删掉,浪费了便捷服务。

第三件事,是留住防疫期间养成的“健康好习惯”,守护日常平安。健康码、行程码虽不用再亮,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这些习惯,可不是“防疫专属”——它们对预防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还有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都有很好的效果,完全值得继续坚持。

我家小区的张奶奶就一直保持着戴口罩的习惯,她说:“冬天戴口罩能挡冷风,春天能防花粉过敏,现在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心里也踏实。”去年冬天流感高发时,张奶奶身边不少老邻居都感冒了,她因为坚持戴口罩、勤洗手,愣是没中招。还有我身边的年轻朋友,现在依然保持着“回家先洗手、定期给家里消毒”的习惯,有人说“之前囤的消毒湿巾还没用完,擦桌子、擦门把手正好,家里干净多了”,有人把“分餐制”保留了下来,“不仅卫生,还能避免浪费,挺好的”。

除了这些,之前学会的“线上办事”也可以继续用:交水电费、办社保、预约挂号,线上渠道比线下更省时间;之前为应对突发情况储备常用药的习惯,也能保留——家里备点感冒药、退烧药、肠胃药,不用等生病时急着跑药店。这些习惯不是“防疫的尾巴”,而是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小智慧”,留住它们,就是给健康加了一层“保护罩”。

从每天亮码、扫码到轻松出行,健康码、行程码的“退场”,藏着生活回归常态的温暖。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做好信息清理、挖掘便民服务、保留健康习惯,才能让“无码生活”更舒心、更安心。毕竟,生活的便利不仅在于“少了一道手续”,更在于我们能从过往的经历里,找到让日子过得更好的小方法。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手机里的健康码、行程码小程序都清理了吗?在使用升级后的政务平台时,有没有发现特别实用的便民功能?那些防疫中养成的习惯,你还在坚持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咱们一起交流学习。

我是一汪清水谢谢大家的关注,咱们下期见,用咱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呦

来源:幻想阁pv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