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涛 杨钦淳: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4 16:19 1

摘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最新重要文献,深化了我们党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湖湘之盛,得益于人才之盛。在新征程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

·

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郝 涛 杨钦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最新重要文献,深化了我们党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湖湘之盛,得益于人才之盛。在新征程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培养集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突出投资于人理念,确立人才工作战略地位

将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是牢固确立新时代人才工作战略地位的鲜明体现。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对“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作出深刻诠释,指出这不仅指历史上湖南这个地方代有人才出,也指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赋予“于斯为盛”全新的时代内涵。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紧跟党中央步伐的坚实行动,是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的基本要求。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人才是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重要变量,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支撑。当前,持续发力把湖南打造成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积极推动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大力实施科技强省、制造强省战略,都离不开人才引领、人才支撑。

吸引集聚人才来湘留湘的必然举措。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既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干事创业环境的有力保障,又是精准匹配人才资源的核心诉求,还是发挥人才作用、彰显人才价值的坚实基础,更是加快构建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年轻人友好省份的重要一环。要持续吸引集聚各类人才来湘留湘,带动技术、资本等要素汇聚,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潜能,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持久动力。

加强战略人才建设,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抓好。

充实科技领军人才“蓄水池”。紧扣“三个高地”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等需求,采取“落地一个、论证一个、支持一个”的动态遴选模式支持科技领军人才,优化芙蓉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重点培养支持能承担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引领性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在科研一线潜心研究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四大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在经费平台、团队建设、奖励推荐等方面提供综合性服务支持。

做大青年人才“基本盘”。构建以“七个一”行动为统揽、覆盖“基金-贷款-孵化-税费-服务-载体-赛事”全链条的“1+N”政策支撑体系,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扩大芙蓉计划青年人才项目遴选规模,单设面向青年创业人才的一线创业类,加大青年创业者、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吸引集聚青年人才留湘来湘,推进年轻人友好省份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奋力打造青年科技湘军,从工作机制、教育培训、经费使用、考核评价、生活保障等方面吸引支持青年人才。

架起高技能人才“成长梯”。构建起省、市、县、行业和企业全链条职业技能大赛体系,推动湖湘工匠培育基地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常态化培训,推动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训,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搭“梯子”、给“场子”。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劳模工匠师徒“结对子”行动,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传帮带”作用,培养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体制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激发广大人才发展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构建政策一体协调机制,修改或废止现有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交叉重复、不相协调、难以落地的政策,建立政策一致性审查机制;推动资源一体统筹,绘制全省科技资源、人才政策及分布图谱,建成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及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实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实施方案,推动全省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持续推进减负放权落到实处。深入开展科教界“唯帽子”治理,将各类人才计划优化整合为芙蓉计划,赋予国家和省级重大科创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双一流”建设高校等省级人才计划项目直接推荐入选资格;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科研主体更多自主权,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创新运用编随人走、编制代管、周转管理等方式提高编制使用效率,优化高层次人才流动调配工作,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隐形“藩篱”。

着力优化人才评价激励体系。深化创新平台引才聚才激励机制,以“1+2”国家实验室体系、“4+4科创工程”、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湘江科学城等为重要载体,对重点人才引进、培养实施“一事一议”和“一人一策”;在职称评审中破“四唯”,强化实干实力实绩评价,开展“湘产专场”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持续弱化外语、计算机、论文、奖项等门槛条件,推行成果转化、发明专利、文艺作品等代表作制度,推动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优化人才服务供给,营造近悦远来良好生态

顺应人才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打造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环境,让人才工作有尊严、干事有底气、生活有品质。

以全过程服务提高人才获得感。挖掘“房价洼地”、基础教育领先、医疗水平靠前的比较优势,在人才驿站、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方面出台服务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提高便捷程度;逐年扩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开展“三高四新”领域高层次人才金融服务专项行动,推动更多资金“投资于人”;加快省“四大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四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度,推进全球湘商总部基地、海归小镇、“海智计划”工作站等平台建设,持续为人才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

以全媒体宣传增强人才荣誉感。围绕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使用,依托省内主流媒体等宣传阵地,持续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打造“湖湘追梦人”“青才汇潇湘”“小荷已露尖尖角”“我的梦想我的城”等人才系列宣传品牌,策划人才工作的先进典型事迹展播,办好“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系列活动,积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让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在湖湘大地蔚然成风。

以全方位引领激发人才认同感。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等方式慰问高层次人才,分层次、分领域联系服务重点人才。开展专家人才疗养活动,将人才研修培训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基本培训班次,举办青年人才特训营、人才沙龙等交流活动。在“两代表一委员”推选和先进典型选树工作中,积极推荐优秀专家人才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国家级荣誉评选,着力增强各类人才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选自《新湘评论》2025年第19期

编辑:陈家琦

|

| |

| |

视频精选

来源:新湘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