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被科技“唤醒”:文物如何从展柜走进人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4 15:52 1

摘要:当观众戴上VR设备,在湖北省博物馆的《穿越青铜纪》中亲手“铸造”越王勾践剑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青铜器,更是两千年前工匠的体温;当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游客通过织机体验“寸锦寸金”的传统技艺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丝绸的纹理,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匠

□蓝芮芮(天津师范大学)

当观众戴上VR设备,在湖北省博物馆的《穿越青铜纪》中亲手“铸造”越王勾践剑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青铜器,更是两千年前工匠的体温;当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游客通过织机体验“寸锦寸金”的传统技艺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丝绸的纹理,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这些场景揭示了一个深刻变革:科技与博物馆的融合。当博物馆从“知识供给者”转变为“情感连接者”,文物便有了体温,公众对文化体验的情感需求也得到了回应。

随着“为一个馆奔赴一座城”的“博物馆热”,人们逐渐将博物馆视作“情感容器”,期待在历史场景中触摸文化温度,在沉浸体验中完成精神共鸣。面对公众需求升级,各地博物馆正在推进“科技+博物馆”的场景革命。湖北省博物馆的《穿越青铜纪》通过VR重现越王勾践剑铸造过程,观众需完成“选矿、熔炼、淬火”等虚拟工序,最终“铸造”出数字版国宝。陈列展览部主任曾攀表示:我们传统的展示方式已经达到饱和,需要有这样沉浸式的项目,既是分流观众,也是让观众对博物馆有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大型蜀锦织造工场”展区,通过实时投影技术将织造过程与丝绸历史结合——当游客踩动织机时,地面投影会同步显示对应朝代的丝绸纹样变化,这种“身体参与+视觉反馈”的叙事方式,使观众从“旁观历史”转变为“体验历史”,情感共鸣强度显著提升。河北定州博物馆推出“国宝故事录音”活动,游客可通过手机录制自己对文物的解读,生成带个人标签的音频二维码,分享至社交平台,这种“个体叙事+社群传播”的模式,扩大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范围。

在这场变革中,科技与博物馆的融合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人与文化的连接更有温度。当观众在虚拟世界中“修复”历史时,他们修复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当游客在亲手纺线中感受技艺传承时,他们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敬畏。这种转型,是博物馆在数字时代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它不再是一个“存放物品的仓库”,而是一个“连接情感的栖息地”。在这里,科技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文明的桥梁。让博物馆回归“人”的本质,让文物真正“触达人心”,是中华文化“活起来”的时代密码。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魏翔表示:现在对博物馆的需求普遍起来了,各地都在创新博物馆的供给方式,它现在对受众的反应更加温度化、更加情感化,我认为是未来场景丰富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文物陈列”到“情感共鸣”,文物不再是锁在展柜中的“死物”,而是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未来,博物馆将持续融入社会创新,成为城市更新的文化引擎,推动文化资源向社会价值转化,让文明传承真正“活”在当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