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渐渐学会了用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对待自己,不再轻易地评判,也不再急着为当下的状态贴上标签。写日记的时候,我不再执着于分析对错,也不再急着给自己立下种种“必须”和“应该”。以前,我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描绘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然后用那个模子去衡量现在的我,总觉得哪里不够好
我渐渐学会了用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对待自己,不再轻易地评判,也不再急着为当下的状态贴上标签。写日记的时候,我不再执着于分析对错,也不再急着给自己立下种种“必须”和“应该”。以前,我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描绘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然后用那个模子去衡量现在的我,总觉得哪里不够好,哪里需要改进。但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停下这种思维的惯性。我不再急于给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定性,也不再强迫自己立刻为未来做出决定。这些所谓的“应该”和“必须”,很多时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是从外界、从网络、从他人期待中潜移默化吸收来的标准。
当我对某件事、某个做法感到不愉快时,我会诚实地记录下那种情绪,不回避,也不美化。但接下来,我克制自己不去写“下次一定要怎样”“以后绝不能这样”的句子。我允许自己只是感受,只是存在。我知道那份不愉快的存在,它本身就是一种指引。真正的改变,往往不是来自头脑中强硬的命令,而是源于身体和心灵深处逐渐累积的体验与觉察。我开始信任这种缓慢的、内在的生成过程。
有时候,内心的感受还在酝酿,像一团模糊的云,尚未凝聚成雨。可理智总想冲进来,急着分析、归因、规划,仿佛必须立刻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才算负责。但这样的强行推进,常常让我感到疲惫和抗拒。现在,我学会了让理智退后一步,给感受留出空间。我不再逼迫自己立刻明白或立刻行动。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靠头脑的鞭策,而是靠内心的流动。当感受足够清晰,行动的倾向自然会浮现,那是一种从内而外的驱动,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压力。
这种转变让我感觉更轻盈,也更真实。我不再急于成为某个“应该成为”的样子,而是更愿意陪伴当下的自己,无论是喜悦还是不悦。我开始相信,生命本身就有其智慧和节奏,而我要做的,是保持觉知,保持耐心,让一切在合适的时机自然发生。摄/卷毛兔TingTing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