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河南玉米收获季遭遇的持续阴雨,正给中原粮仓带来灾难性冲击。省气象局数据显示,2025年9月以来全省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1倍,黄河以南多地出现持续降雨,10月上中旬仍有降水过程叠加。
近期河南玉米收获季遭遇的持续阴雨,正给中原粮仓带来灾难性冲击。省气象局数据显示,2025年9月以来全省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1倍,黄河以南多地出现持续降雨,10月上中旬仍有降水过程叠加。
这场秋雨让开封杞县、周口等产区沦为“泽田”,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小时家的玉米地积水深及小腿肚,持续浸泡使土质松软如泥,收割机、拖拉机根本无法进入,全家5口人只能穿着胶鞋蹚水剥玉米,装袋后背到路边,即便借鉴“铁皮盛粮、绞绳拖拽”的土办法,效率也不及机械作业的十分之一。
周口李先生所在村庄的低洼地块更显绝望,玉米、花生双双被淹,收回来的湿粮若不能及时处理,发霉发芽率直线上升,而湿玉米收购价仅6毛钱一斤,较正常年份缩水近半。
农机“失灵”引发连锁危机。全省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虽启动应急响应,但18万台套玉米收获机械因田间积水难以施展,2203万亩已收获玉米中近三成依赖人工抢收。
持续高湿度让玉米籽粒含水率远超14%的安全储存标准,即便农户挑拣出发霉籽粒,剩余粮食仍面临变质风险。对小农家庭而言,这种损失可能吞噬全年收入的三成以上,而河南作为秋粮商品量达465亿斤的产粮大省,每延误一天抢收,就可能造成数亿斤粮食损耗。
更严峻的是,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户籍人口外流规模高达1610万人,202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3064.97万人,其中1221万人跨省务工,青壮年流失导致农村老龄化率升至18.7%,许多村庄早已陷入“种粮靠老人、收割靠机械”的困境,突发灾情下更显劳动力断层的致命短板。
这场抢收困境中,研究生小时返乡劳作的身影引发网友激烈争议。有一大批网友吐槽说,研究生回家他收玉米,这不是典型的“学历浪费”吗?“寒窗苦读十几年,回家搬玉米是学历浪费”“研究生不该干这种杂活”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而支持方则认为“粮食要烂在地里了,回家帮忙天经地义”。
两种声音的碰撞,实则折射出城乡发展失衡与农业价值认知的错位。从现实需求来看,河南农村大量青壮年外流后,留守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面对积水浸田的紧急情况往往力不从心。
小时家的情况极具代表性,若没有他返乡支援,仅靠年迈父母根本无法在降水间歇期完成抢收,全家一年的生计都可能受影响。这种背景下,研究生的返乡绝非 “多余之举”,而是填补劳动力缺口的必要支撑。
更值得深思的是,将抢收粮食等同于“杂事”、将学历与体力劳动对立的观点,本身存在对教育价值与农业生产的双重误解。研究生返乡抢收绝非单纯的体力输出,他们往往能带来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小时借鉴网络上“铁皮运粮”的技巧优化采收流程,正是年轻群体信息获取能力的体现;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陈玥君在山东麦田里,既能跟着收割机检查茬口,又能为农户讲解密植技术与“AI田医生”研发进展,将实验室知识转化为田间实效。
这些实践早已超越简单劳作,成为知识与土地连接的纽带。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脱离生活实践,而是让人在任何场景下都能创造价值,研究生在泥地里收获的不仅是玉米,更是对粮食生产规律的直观认知,这种体验对未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乡村振兴工作乃至任何领域,都是不可替代的成长养分。
那些质疑“学历浪费”的声音,或许忽略了粮食安全的底层逻辑——当14亿人的饭碗依赖于河南这样的产粮大省,每一株玉米的收获都关乎全局。在专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覆盖的农村,农户家庭仍是粮食生产的基本单元,家庭成员的互助协作是抵御风险的最后防线。
研究生放下书本蹚水抢收,本质上是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对土地的敬畏,这种责任意识与劳动精神,恰恰是高学历人才应有的品质。更何况,当前河南正探索“科技小院”“种粮大户+社会化服务”等模式,许多返乡参与抢收的研究生,已开始思考如何将所见所感转化为解决方案。
有的建议村里引入履带式收割机,有的计划借助电商渠道帮助农户对接烘干企业,这些思考正是从亲身劳作中萌生的,远比空谈农业现代化更具实践意义。
当然,研究生返乡抢收终究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之举,而非长久之计。破解“靠天吃饭”“靠人抢收”的困境,根本仍在于推动粮食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转型。
河南已布局的742支农机应急服务队、2900个粮食烘干中心,以及备足的338亿斤仓容、100亿元收购资金,正在逐步构建起抗风险网络。
但这场秋雨带来的启示尤为深刻。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机械与资金的投入,更需要人才与土地的情感联结。当研究生在泥水中读懂粮食的珍贵,当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农业的价值,他们未来或许会成为农业科技的研发者、社会化服务的组织者、乡村振兴的推动者。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国庆假期的田间劳作,不仅抢收了当下的玉米,更播下了未来农业发展的种子,这绝非“学历浪费”,而是教育价值在土地上的生动绽放。
来源:史海流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