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跟做半导体贸易的朋友吃饭,他说现在拿存储芯片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之前打个电话就能订到的DDR5内存,现在得预付30%定金排队,交货周期从4周拖到16周,部分型号价格比9月涨了30%。股市里更热闹,存储器板块单周涨了8.2%,不少人喊“半导体要起飞了”,连
上周跟做半导体贸易的朋友吃饭,他说现在拿存储芯片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之前打个电话就能订到的DDR5内存,现在得预付30%定金排队,交货周期从4周拖到16周,部分型号价格比9月涨了30%。股市里更热闹,存储器板块单周涨了8.2%,不少人喊“半导体要起飞了”,连夜加仓相关股票。
但说实话,半导体行业不是“一荣俱荣”的生意,存储芯片需求涨不代表所有企业都能赚钱,里面藏着不少容易被忽略的门道和风险。要是没搞懂就跟风,很可能刚赚点小钱,就被后面的波动套牢。今天从市场现状、需求暴涨的根源,到产业链的机会和要避开的坑,都讲得明明白白,让你理性看待这波行情,别被“起飞”的说法带偏。
先跟大家捋捋当前的市场实况,这是判断机会的基础。2025年三季度以来,存储芯片市场彻底进入“紧平衡”状态,两大核心品种DRAM(内存芯片)和NAND Flash(闪存芯片)的供需缺口越来越明显。机构数据显示,10月第三周,18个品类的DRAM现货价格全涨,平均涨幅7.5%,其中AI服务器专用的高带宽内存(HBM)涨得最猛,单周涨11.8%,交货周期从14周拉长到16周;NAND Flash这边,22个品类里19个涨价,企业级固态硬盘(SSD)订单排到2026年1月,部分型号价格比9月初涨30%,还拿不到现货。
厂商的动作更能反映市场热度:三星宣布2026年将HBM产能提升50%,专门新建两条生产线;美光暂停移动NAND产品开发,把资源转向高利润的HBM和企业级SSD;国内的长鑫存储、长江存储产能利用率超95%,订单排到明年一季度,甚至开始限制单个客户的采购量,避免后续订单无法交付。就连下游的模组厂商,比如金泰克、威刚,都开始控货惜售,不是没货,是想等价格再涨点再卖——这种“卖方主导”的局面,在过去三年的行业低谷期里从未出现过。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存储芯片需求突然爆了?这不是短期炒作,而是“AI算力+消费电子回暖+汽车电子增量”三重需求叠加的结果,每一层都很扎实。
第一重是AI算力的爆发,这是最核心的增量。现在AI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云计算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而算力增长离不开存储支撑——一台高端AI服务器的内存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5倍以上,需要16-32颗HBM,用量比普通服务器多10倍;数据中心更不用说,2025年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将新增20个,每个需要几十万颗存储芯片,光国内某互联网巨头的智算中心项目,就下单了10万颗HBM,直接把短期供给拉满。
第二重是消费电子回暖,补上了基础需求。2025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涨6%,笔记本电脑涨8%,而且产品在“存储升级”——高端手机存储从256GB向512GB、1TB过渡,单机存储芯片用量增加50%;笔记本电脑为了适配AI应用,内存从16GB升级到32GB成为主流,这些都让消费级存储需求稳步增长。
第三重是汽车电子的增量,打开了新空间。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大量存储芯片,一辆智能汽车的存储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8-10倍——比如某新势力品牌的旗舰车型,光自动驾驶系统就需要3颗高容量NAND Flash,存储数据量达1TB。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预计增长45%,对应的车载存储需求增长42%,这部分增量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
搞清楚需求暴涨的原因,接下来要分清“谁能真赚钱”——半导体产业链很长,不是所有环节都能吃到红利,核心机会集中在“上游制造+中游封测”,下游应用和部分设计企业反而可能被成本压力拖累。
先看上游的存储芯片制造企业,这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比如长鑫存储,已经实现DDR4、DDR5量产,2025年三季度营收同比涨40%,毛利率从2024年的15%提升到28%,随着DRAM价格继续上涨,毛利率还能再提升;长江存储在NAND Flash领域站稳脚跟,128层3D NAND良率超95%,国内市占率从10%提升到18%,某头部手机厂商把长江存储的芯片采购比例从15%提至30%,直接带动其营收增长。
中游的封测企业也值得关注,尤其是掌握HBM封测技术的公司。HBM需要先进的3D堆叠封测技术,国内只有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少数企业能做到,长电科技2025年三季度HBM封测订单同比涨200%,成为新的增长极。而且随着国内存储芯片制造产能释放,封测订单会越来越多,比如长鑫存储明年新增的DRAM产能,会配套给长电科技做封测,这部分业务确定性很强。
但要注意避开两个“坑”:一是下游的存储模组企业,虽然产品能涨价,但上游芯片成本涨得更快,毛利率反而可能被压缩。比如某模组厂商,三季度产品涨价15%,但芯片采购成本涨了20%,毛利率从18%降到15%,业绩反而没增长;二是没有技术壁垒的设计企业,比如做消费级存储控制器的公司,市场竞争激烈,上游芯片涨价时,它们既没法提价,又没能力切换供应商,很容易被挤压利润。
除了选对环节,还要警惕三个风险,这些都是容易被忽略的“暗雷”。
第一个是产能释放的风险。现在头部厂商都在扩产,三星HBM新产能明年二季度投产,美光国内工厂2027年量产,长鑫存储新增DRAM产能明年一季度释放——虽然短期供需紧张,但2026年下半年后,产能可能集中释放,要是需求增速跟不上,价格可能回调。比如HBM,2025年全球需求1.2亿颗,2026年产能预计达1.5亿颗,供需缺口会缩小,价格涨幅可能从现在的10%以上降到5%以内。
第二个是技术迭代的风险。存储芯片技术更新快,比如NAND Flash从128层向192层迭代,HBM从3e向4代升级,要是企业跟不上技术节奏,很容易被淘汰。比如某国内存储设计公司,还在做64层NAND Flash,成本比128层产品高20%,根本没法和长江存储竞争,就算行业需求涨,它也赚不到钱。
第三个是地缘政策的风险。存储芯片属于关键元器件,部分高端技术和设备受地缘政策影响,比如HBM的先进制程设备,国内企业还没法完全自主,要是后续供应受限,可能影响产能爬坡。比如某厂商的HBM4代产品,需要特定的沉积设备,现在采购周期从6个月拉长到12个月,直接影响明年的产能计划。
其实这波存储芯片行情,本质是“行业周期向上+国产替代加速”的共振,不是短期炒作。但投资不能只看“需求涨”,得看“企业能不能把需求转化为利润”——选对环节(制造、封测)、避开风险(产能过剩、技术迭代),才能真正吃到红利;要是盲目跟风买“沾边”的股票,很可能赚了指数不赚钱。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波存储芯片行情能持续到明年吗?你更看好上游的制造企业,还是中游的封测企业?或者你还知道哪些容易被忽略的风险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交流学习,理性把握机会。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