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逐步降息后,我们离大规模放水还有多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02:14 1

摘要:入夏以来,国内经济压力有增无减。居民预防性储蓄持续攀升,市场对大规模宽松政策的期待日益迫切。三年疫情,又叠加近三年的偏通缩环境,企业和民众的压力不言而喻。

这次美联储重启降息,但中国央行却迟迟未有动作,甚至连一点信号都未释放。

入夏以来,国内经济压力有增无减。居民预防性储蓄持续攀升,市场对大规模宽松政策的期待日益迫切。三年疫情,又叠加近三年的偏通缩环境,企业和民众的压力不言而喻。

社会心态也趋于一致——“不见兔子不撒鹰”。在没有看到切实有力的大规模政策出台之前,消费和投资都显得格外谨慎。

回顾2024年,美联储在9月19日降息,五天后中国央行便迅速跟进宽松。但今年的局面已系统性地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拜登政府从上半年起就频繁派团来华沟通,甚至在9月19日美联储降息当天,还有专业团队抵京磋商。因此当时央行的跟进,并非无的放矢,更像是“谈妥之后的行动”。

而这一次,特朗普2.0上台后几乎一事未成,中美关系反而加速恶化。目前的态势已很清晰:特朗普的意图是让欧洲消耗俄罗斯,以色列牵制中东,而后集结全部力量转向中国。

确实,这次美联储降息本就显得较为被动,而中美之间当前更缺乏去年那样的谈判基础与合作氛围。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央行强调“以我为主”,实则是战略上的必然。

眼下双方博弈已趋激烈,每一步都牵动全局。美国凭借金融霸权可在全球进行资本调度与风险转嫁,而我们仍主要依靠国内融资体系支撑发展。这一结构性差异,决定了两国政策的根本不同:中国更倾向从供给侧驱动经济,夯实根基;美国则更擅长通过需求刺激维持短期增长动力。

一旦博弈升级,美国极有可能联合其发达盟友对中国实施全面围堵。正因如此,加速补齐供应链关键短板,已成为我们必须打赢的硬仗。这条路虽难——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却是真正立足长远的必然选择。

相比之下,若仅靠“放水”刺激需求,通胀压力或许很快显现,但结构性问题并不会因此解决。

当前政策的优先级很明确:先保障供给安全,再适时激活需求。这并不意味着将长期忽视需求侧,而是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做出更紧迫、更复杂的权衡。

眼下中美竞争最胶着的领域清晰可见:

AI与芯片、军工安全、能源资源与农业自主。

这些领域我们必须争分夺秒。而在其他多数行业,中国产能已具备显著优势,甚至“卷”出了国际竞争力。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需求不足的压力正加速向供给端传导。

近期国家频频强调“反内卷”,正是为了阻断恶性竞争循环。例如对部分电动车出口实施许可证管理,目的就是遏制低质低价倾销,倒逼企业从“卷数量”转向“升质量”。

这条路走起来不会轻松,但却是真正通往高质量发展不得不经历的阶段。

我们正在下着一盘大棋,每一步,都考验着定力与远见。

近期数据显示,8月份大型制造业企业利润率显著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反内卷”政策已初见成效。这背后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我国正逐步推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预计在明年,我们有望迎来第一轮系统性的需求侧刺激政策组合。

之所以将关键政策窗口设定在明年,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量:

首先,“十五五”规划将于2025年10月底公布基本原则与方向,而具体实施细则需待明年春季才能落地。这一顶层设计的时间节点,为政策发力奠定了基础。

其次,届时美联储预计已进行多轮降息,这将为中国央行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提供更大的降息操作空间。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缓慢推进的“弱美元”策略,将逐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这一变化实际上相当于为国内市场带来“被动宽松”效应,流动性环境将随之改善。

美国“宽货币+宽财政+弱美元”的政策组合,预计将提振港股市场表现,吸引更多外资流入离岸市场,并间接带动在岸市场资金面的改善。

需要强调的是,本轮货币政策调整将是一个渐进过程,而非一次性“梭哈式”放水。

预计将分批次、有节奏地推进。

在“十五五规划落地”与“美联储降息深化”的双重配合下,中国央行有望启动首轮具有实质规

模的宽松刺激。

事实上,近期央行已开始进行前瞻布局。相关部门明确提出要“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强调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新型政策工具。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提升A股市场信心与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已成为重要任务。如果放任需求不足导致的内卷加剧,企业盈利持续承压,多年来积累的产业优势与产能成果将面临损耗风险。

因此,通过政策引导打破这一负向循环,不仅关乎短期市场表现,更关系到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实现。在这一过渡阶段,维护市场信心与保障企业融资顺畅,正成为政策发力的关键着力点。

基于当前政策组合的延续,预计2026年春季A股可能迎来一个阶段性高点。这并不意味着整体趋势性牛市结束,而是指自今年4月以来由主力高度控盘所主导的“政策牛”,将面临一次因政策风格切换而引发的调整。

届时,市场关注焦点将集中于一点:政策与基本面之间的动态博弈,能否真正推动需求侧实现有效复苏?这将成为一个关键的“验证期”。在此期间,市场情绪可能偏向观望,波动风险需要提前防范。

不过,在接下来的阶段中,科技板块仍具备较大空间,其成长弹性预计将超越顺周期板块。今年9月以科技为主的调整节奏较快,目前已接近尾声。除非国庆期间海外市场出现重大风险事件,否则在“十五五”规划会议(10月底)之前,市场预期有望持续升温,“红十月”行情值得期待。

从政策节奏来看,若央行决定实施降息,首个重要窗口期可能在12月。这一时点的选择具备三重基础:未来五年的规划方向已明确、美联储降息为我国提供外部政策空间、以及“反内卷”政策实施半年来效果已可初步评估。此时适时推出宽松政策,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为新一年的经济运作奠定积极基调。

逻辑背后,实际上呼应了著名经济学家费雪在大萧条时期提出的“债务-通缩”理论。该理论指出,当经济体债务规模过高时,会对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造成持续压力:居民因负债收缩消费,企业因偿债负担削减投资。需求萎缩将进一步加剧物价下行,推高实际利率,从而形成“债务积累—通缩加剧—实际债务攀升”的负向循环。

因此,当前政策选择不仅着眼于短期市场稳定,更致力于打破潜在的通缩螺旋,推动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当前的经济数据已清晰验证了“债务-通缩”理论在现实中的适用性。反观日本,借助一段时期的较高通胀,在一年内将其宏观杠杆率成功降低了约30个百分点。

私人部门普遍不愿加杠杆时,仅靠财政政策独力支撑终将难以为继。因此可以预期,我国一旦启动宽松周期,将采取“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策略,核心目标是必须打破“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否则,宏观杠杆率持续攀升将引发失业率走高、财政压力加剧与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的连锁反应。

日本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照,但制定政策更需立足自身国情。当前全球普遍形成的一个共识是:中美博弈必将面临更深层次的考验。这一宏观背景决定了中国央行的政策操作将遵循四大核心原则:

一是采取渐进式推进,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力度;

二是坚持相机抉择,保持政策灵活性;

三是兼顾内外平衡,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是以金融博弈态势作为政策转折的关键考量。

据此推演,未来政策发力将围绕四个关键节点展开:

首先是在“十五五”规划细则落地后,推出首轮措施确保五年计划顺利起步;

其次是待美元走弱成为市场共识,金融博弈出现明确转折信号时及时跟进;

第三是国内PPI由负转正并逐步向终端消费传导之际;

第四则是若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萎缩,及时启动内需刺激进行有效对冲。

这一路线图揭示了未来A股分析的重要逻辑线索,同时也印证了中国维持长期较低利率的内在合理性。在这场持久的金融博弈中,双方锚定不同的战略目标:美方试图通过金融手段实现压制,而我方正逐步构建起独立自主的金融运行体系。在此背景下,保持战略定力与政策节奏将比短期刺激更为重要。

倘若无法理解这一深层逻辑,便很难真正把握当前宏观政策的全貌。连国内决策者都已预见美国当前路径蕴含的金融风险,华盛顿的政策精英又怎会毫无察觉?

以美债为例——这一支撑美国内需的核心支柱,其新发行规模中近八成竟是短期债券。一个超级大国竟需依靠大量短期债务维持运转,其脆弱性与风险不言而喻。二战后的经济史上,因过度依赖短期外债而陷入危机的国家比比皆是,这一教训应当引以为戒。

正是这种结构性压力,促使特朗普政府不断向盟友施压,甚至几近讹诈。以韩国为例:在本就仅持有约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情况下,美方先是承诺只要韩方投资3000亿美元于美国制造业便给予关税优惠,随后却出尔反尔,将投资门槛提升至5000亿美元,否则便以关税手段相威胁。韩国领导人李在明深知,若接受这一要求,国家经济将面临危机。

类似的戏码正在美国各个盟友国反复上演。这提示我们:下一场重大金融危机的引爆点,或许并非美国本土,而更可能是某个被过度收割的盟友国家。鉴于美国与盟国间紧密的金融联结,危机将如多米诺骨牌般最终传导回美国。

显然,美国正在实施一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即便需要牺牲部分盟友,也要确保保留足够资源与中国进行长期博弈。

然而必须认识到,收割战略存在其极限。对盟友的过度索取看似回报丰厚,但这些国家与美元体系的绑定程度更深。一旦链条断裂,反噬之力将不可小觑。在这场危险的博弈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纵观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大多数国家都承受着沉重压力,而如今美国的盟友更是面临被其强势收割的困境,前景难言乐观。

欧洲、日本、韩国、印度等经济体实则已险象环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过去几年这些国家大多追随美国实施大规模刺激,唯有中国在宏观政策上保持了“同期错频”的独立性。在资产价格已被推高、杠杆水平持续攀升、同时面临高通胀与高债务压力的背景下,若这些经济体再度加大刺激,其难度可想而知。

理解这一宏观图景,便能真正把握中国央行强调“以我为主”的深层逻辑。宽松势在必行,但何时宽松、力度多大,已成为考验决策智慧的关键。

在美国刻意拖延时间的战略下,全球滞胀格局预计将进一步升级,中国也难以完全规避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只不过,目前美国CPI尚未充分计价这一风险,形势仍不明朗。中国央行需要更多时间来评估这一外部冲击,才能确定首轮宽松的具体规模。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国内偏通缩的态势仍在深化,这意味着前文所述的“第一个节点”到来时,政策力度不仅不会减弱,反而可能超出市场预期。

基于此,我们需清醒认识到本轮刺激与过往的本质区别:刺激路径将呈现“物价先行上涨,进而被动推高名义收入”的新模式,这与过去二十年“收入增长带动物价上行”的逻辑完全相反。

在这一机制下,核心城市房价将成为最后被传导的环节,而一旦房价完成上涨,又会反过来强化整体物价水平。未来几年,我们很可能面临工资增速长期跑输物价涨幅的局面。

请务必珍惜当前尚存的偏通缩环境——一旦这个阶段结束,我们或许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宏观窗口期。

历史性的转折正在悄然临近。

当前全球金融格局正在酝酿深刻变革,一个关乎2026年大局的“隐图”正在悄然展开。

正如2022年追高购房的教训,真正的机遇永远属于提前布局者。

这一“隐图”正是理解十月后A股、人民币及美元资产走势的关键切入点,其核心由三大主线构成:

主线一:技术创新的突破,以人工智能为引领

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中美已形成双强格局。这一叙事的关键在于芯片自主、新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度融合。这些领域不仅代表未来产业方向,更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支柱。

主线二:中国制造的全球重估,取决于中美贸易机制演进

近期出现的关键进展值得关注:9月19日的中美高层通话释放出积极信号。对比双方通报内容可发现,中方特别强调了中美友好的历史基础与现实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通话并未使用“应约”表述,暗示这很可能是一次双方共同发起的沟通,反映出两国关系出现微妙转变。这一接触为2026年前后可能达成的贸易安排埋下伏笔,无论对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都具有深远意义。

主线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推动金融体系深度改革

需要明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远不止数字货币或支付系统的技术升级,而是关乎中国制造与中国资产的全球价值重估。这一进程将为中国优势产能与优质资产开辟全新的价值实现通道,成为连接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的重要桥梁。

展望十月后的市场,A股的新一轮上升行情很可能将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形成共振。投资者应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推进节奏——当这三条主线交汇之时,便是新格局确立之日。

在“隐图”渐显的关键阶段,提前理解这一宏大叙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A股:谨慎看多,布局长远

对10月的A股保持谨慎乐观,核心在于“2029大局隐图”的叙事才刚起步,未来将随局势演进持续释放新动能。建议围绕三大主线逢低布局:

科技自主:聚焦AI、芯片、软件等关键领域,这些板块发展独立于中美关系波动,具备内生成长动力。

制造重估:关注中国优势产业链的龙头及细分领军企业,其价值重塑与中美贸易环境的演进密切相关。

金融开放:证券、银行等大金融板块主要承担市场托底功能,虽难现大幅上涨,但在关键阶段能有效稳定市场信心。

黄金:趋势确立,把握节奏

黄金在9月表现亮眼,全月上涨约8%,并创出历史新高,已验证前期判断。当前金价牛市格局清晰,趋势明确。进入10月,继续看多黄金已成为市场共识,后续操作应更多聚焦于K线技术分析与个人投资策略的精细把握。

美元:

10月影响全球市场的唯一直接事件,是美联储会不会再降息。9月降息了0.25%,幅度很小,算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给特朗普的一个面子,那么,美国是否需要降息?

美元利率已处于相对高位,从中长期来看,其下行趋势基本确立。即便美联储暂不降息,美元反弹空间也较为有限,预计整体将呈现震荡偏弱的格局。

美股

9月表现稳健——纳斯达克指数上涨约4%,道指小幅收涨。在当前全球资本市场中,美国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尚未出现能够替代其龙头地位的经济体。

考虑到美元利率虽高但见顶回落的预期明确,美股未来仍具备进一步上行动力。对10月走势可持谨慎乐观态度,若出现技术性回调,反而可能构成较好的介入机会。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