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屡试不第心灰意冷,拾得一块奇石摩挲后,竟文思泉涌中了举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3 22:00 1

摘要:道光癸巳年,江南常州府无锡县,有书生苏墨卿者,字子砚。其家世代耕读,至墨卿时,家道中落,唯母陈氏在堂,卧病经年。墨卿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岁能文,乡邻皆赞“神童”,谓其必登科第。然命运弄人,自弱冠赴乡试,三试皆不第,年已二十八,仍困于青衿,囊中羞涩,连母亲的汤

道光癸巳年,江南常州府无锡县,有书生苏墨卿者,字子砚。其家世代耕读,至墨卿时,家道中落,唯母陈氏在堂,卧病经年。墨卿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岁能文,乡邻皆赞“神童”,谓其必登科第。然命运弄人,自弱冠赴乡试,三试皆不第,年已二十八,仍困于青衿,囊中羞涩,连母亲的汤药钱,都常需向邻里赊借。

这年秋,乡试放榜,墨卿又一次名落孙山。他站在无锡县城的榜前,看那红纸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从头至尾,寻不到“苏墨卿”三字,心如坠冰窟。身旁有同县的书生中了副榜,被乡邻簇拥着,笑谈声刺得他耳膜发疼。他攥着空瘪的钱袋,想起家中母亲还等着他带回抓药的银子,眼眶一热,却强忍着没让泪落下——他已是成年人,不能再让母亲为他担忧。

归乡之路,需经一条清溪,名“浣墨溪”,传说是前朝隐士练字浣笔之处。墨卿走得乏了,坐在溪边的青石上歇脚。秋风萧瑟,吹得两岸芦苇沙沙作响,溪水潺潺,映着他憔悴的面容。他叹了口气,俯身想掬一捧水洗脸,却见溪底有块石头,约莫手掌大小,青黑色,表面有细密的纹路,像是天然的云纹,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与寻常卵石不同。他一时好奇,伸手将石头捞起,只觉触手温润,竟不似溪水浸泡过的寒凉,摩挲片刻,指尖还隐隐有暖意传来。“倒是块奇特的石头。”墨卿喃喃自语,见它好看,便揣进了怀中,权当是排解愁绪的玩物。

回到家时,天已擦黑。陈氏听见门响,撑着病体从床上坐起:“儿啊,回来了?可有……可有好消息?”墨卿不敢看母亲的眼睛,低头嗫嚅:“娘,我……我又落榜了。对不起,让您失望了。”陈氏叹了口气,却没责备他,只是招手让他过来:“傻孩子,娘知道你苦。娘煮了粥,还热着,你先吃点。落榜怕什么,下次再考就是了——你肚子里有真学问,早晚能中。”墨卿看着母亲苍白的脸,又想起怀中的奇石,心中五味杂陈。他端起粥碗,慢慢喝着,粥很稀,却暖了胃,也暖了些心。

夜里,墨卿坐在灯下,想整理往日的文稿,却心烦意乱,写不出一个字。他想起怀中的奇石,便取出来放在桌上。石头在灯光下,纹路更清晰了,像是流动的云。他无意识地用指尖摩挲着,忽然间,脑中原本混沌的思绪,竟渐渐清晰起来——前日读的《论语》章句,昨日想不通的策论观点,此刻都串联起来,有了条理。他大喜过望,连忙铺开纸,提笔就写,平日里半天想不出的句子,此刻竟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写了一篇策论,读来竟比往日的佳作还要流畅深刻。“这石头……竟有如此灵性?”墨卿捧着石头,又惊又疑,反复摩挲,只觉暖意更甚,心中的愁绪也淡了许多。

自那以后,墨卿重新振作起来。每日清晨,他先给母亲煎药,然后便坐在桌前读书,遇到卡壳的地方,就摩挲怀中的奇石,不多时,便能豁然开朗。他不再急功近利,而是沉下心来,精读经史,揣摩时文,还常去浣墨溪畔散步,对着溪水诵读文章,奇石就揣在怀中,像是一位无声的良师。陈氏见儿子重拾信心,病情竟也渐渐好转,有时还能坐起来,看墨卿读书写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乡邻们见墨卿不再愁眉苦脸,也纷纷感叹:“苏相公这是缓过来了,说不定下次就能中。”

有次,邻村的书生周启元来访,见墨卿伏案疾书,便笑道:“子砚兄,前几日见你还愁眉不展,怎么今日如此有精神?”墨卿抬头,笑着指了指桌上的奇石:“托这块石头的福,近来思路竟顺畅了许多。”周启元拿起石头看了看,疑惑道:“这不过是块普通的卵石,怎会有这般用处?怕不是兄台自己想通了,借石头给自己打气吧?”墨卿也不辩解,只是笑道:“或许是吧,但有它在,总觉得安心些。”周启元虽不信,却也佩服墨卿的毅力,两人聊了些经史子集,周启元发现墨卿的见解竟比往日深刻许多,不禁叹道:“兄台这学问,怕是真要成了。”

转眼又是三年,道光丙申年乡试,墨卿再次赴考。临行前,母亲把攒下的碎银塞给他:“儿啊,别紧张,尽人事听天命就好。娘在家等你回来。”墨卿接过银子,又摸了摸怀中的奇石,点头道:“娘,您放心,我这次一定好好考。”到了常州府考场,号舍狭小闷热,墨卿却很平静。开考后,题目是“为政以德”,需写一篇策论。起初,他思路有些滞涩,想起家中母亲的期盼,又摩挲了一下怀中的奇石,暖意传来,脑中顿时灵光一闪——他想起浣墨溪的隐士,想起民间的疾苦,想起自己多年的困顿,文思如泉涌,笔走龙蛇,从“德政”的本源,到民间的需求,再到为官者的责任,层层递进,论据充分,情感真挚,不到一个时辰,便写完了整篇策论,还仔细修改了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三场考试下来,墨卿从容应对,没有丝毫慌乱。放榜那日,他早早地去了榜前,心中虽有期待,却也有些忐忑。他从榜尾开始看,看到中间,忽然看到“苏墨卿”三个字,排在第十八名,是正榜!“中了!我中了!”墨卿激动得大喊出声,泪水终于忍不住落下——这十年寒窗,三年又三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他飞奔回家,一路上逢人便说:“我中了!我中了举人!”乡邻们都围过来道贺,陈氏更是喜极而泣,拉着墨卿的手:“儿啊,好样的!娘没白等!”

不久,常州府举办鹿鸣宴,宴请新科举人。席间,主考官见墨卿举止文雅,谈吐不凡,便问:“苏举人,观你策论,情感真挚,见解独到,想来平日必有深究。不知你备考之时,可有什么心得?”墨卿起身,躬身道:“回大人,晚生备考三年,曾一度心灰意冷,后得一奇石,摩挲之时,思路竟能顺畅许多。但晚生深知,奇石不过是助力,真正的学问,还需靠日积月累的苦读,靠对民间疾苦的体察。”主考官闻言,点头赞道:“说得好!学问之道,本就在于‘积累’与‘体察’,你能明白这一点,日后必成大器。”

后来,有位年老的乡绅听说了墨卿的事,特意来拜访,见了那块奇石,惊讶道:“苏相公,这块石头,莫不是从浣墨溪捞来的?”墨卿点头。乡绅叹道:“难怪!前朝有位隐士,号‘浣墨先生’,学识渊博,却不愿做官,隐居在浣墨溪畔,常以这块石头镇纸,据说这石头吸收了先生的文气,有灵性。先生去世后,石头不知去向,没想到竟被你捡到了!”墨卿这才明白,奇石的灵性,原来是源于前朝隐士的文气,心中更是感激。

次年,墨卿赴京参加会试,虽未中进士,却被选为县令,派往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任职。龙游县多山,百姓贫困,墨卿到任后,轻徭薄赋,兴修水利,还创办书院,让寒门子弟有书可读。他常对书院的学子说:“我曾屡试不第,一度想放弃,后得奇石助力,才中了举人。但你们要记住,奇石只是机遇,若没有真才实学,机遇再好也无用。唯有脚踏实地,刻苦读书,方能不负韶华。”

赴任前,墨卿回到浣墨溪,将那块奇石放回了溪边,轻声道:“浣墨先生,晚生已得机遇,不敢独占您的文气。此石当助更多寒门书生,让他们也能有出头之日。”有人问他:“苏县令,这奇石助您中举,为何要放回?”墨卿笑道:“我若带走它,便是贪念;放回它,才是传承。先生的文气,本就该属于所有求学者。”

后来,有个叫吴生的寒门书生,在浣墨溪捡到了那块奇石,也如墨卿一般,文思泉涌,后中了举人,赴任后也清正廉明,造福一方。百姓们都说,这是浣墨先生的文气在传承,是苏墨卿的善举在延续。

墨卿在龙游县任职五年,百姓安居乐业,他也因政绩卓著,被升为衢州府同知。陈氏随他赴任,看着儿子为民操劳,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墨卿时常会想起那块奇石,想起浣墨溪的芦苇,想起母亲的粥,心中满是感恩——感恩机遇,更感恩那段困顿岁月里,没有放弃的自己。

异史氏曰:“苏墨卿之遇奇石,看似灵异,实则乃‘才’与‘时’的相遇也。墨卿有真才,却困于时运,奇石不过是‘时’的载体,让他的才得以施展。世人多羡奇石之灵,却忘了墨卿十年寒窗的苦读,忘了他落榜三次仍不放弃的坚韧,忘了他对母亲的孝、对百姓的仁。若无此等品格,纵有奇石,亦不过是块顽石。墨卿最终归还奇石,不贪不占,此乃君子之风——知机遇之可贵,更知品格之重要;知感恩之必要,更知传承之深远。世间书生,若能如墨卿般,有才不傲,困不馁,得机遇而不独占,何愁不成大事?噫!奇石可遇不可求,然‘才’与‘德’,却可求而得之。此乃墨卿故事之真意也。”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