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她爸全文茂在湛江迈合村开的“全文茂农产品特价批发仓”,比奥运夺冠还炸——中秋日流水六位数,游客从广州、广西开车来,进门先跟“全文茂”招牌合影,再买几斤柚子、海产干货。
全红婵拿奥运金牌时,全国都在喊“水花消失术”。
现在她爸全文茂在湛江迈合村开的“全文茂农产品特价批发仓”,比奥运夺冠还炸——中秋日流水六位数,游客从广州、广西开车来,进门先跟“全文茂”招牌合影,再买几斤柚子、海产干货。
这事儿没虚构,却比虚构的剧情还带劲。
一、“不消费女儿”的矛盾:没全红婵谁来?但他没躺平
老全改店名这事儿,是整个事件的“爆点开关”。原来叫“全爸农产品特价仓”,有人说“消费女儿名气”,他第二天就换成自己的名字“全文茂”。
这动作比任何声明都管用——他想跟“全爸”这个标签划清界限,但没全红婵,谁会去村口找“全文茂”的店?
这不是矛盾吗?是,但这矛盾比“消费女儿”更炸:老全承认“沾了女儿的光”,但他没躺平。
原文里说,他戴着草帽在水果区挑柚子,挨个掂重量,“太轻的像棉花,没水分,不能摆货架上”;全妈穿着浅蓝色围裙在门口切柚子,汁水溅到手上也顾不上擦;连门口垃圾都亲自弯腰清理,“地上脏了人家咋逛?”
这些细节比“不消费女儿”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二、其他作者的角度:夸踏实的多,酸的也不少,但核心是“踏实 vs 躺平”
翻了翻网上的分析,大部分作者夸老全“踏实”,比如“比那些直播带货、接虚假代言的明星家属强”“靠双手赚钱,不偷不抢”;也有酸的,说“没全红婵谁去打卡?”“价格偏高,就是炒作”。
但这些角度都没戳中最核心的点——老全的“踏实”不是装的,是真的在“做事”。
比如,原文里说老全拒了东京奥运后送现金、豪车的商家,“闺女是国家的,不是咱家的,她的荣誉不能拿来换钱”。
现在开店,他没请网红带货,没搞虚假宣传,而是亲自挑柚子、搞卫生;甚至连儿子全进华上综艺被骂“飘了”,全家更明白“低调”的重要性。
这些事实比任何“夸”或“酸”都有力量——他不是在“消费女儿”,是在“借女儿的光,走自己的路”。
三、爽点在哪里?不是日流水六位数,是“踏实能改变生活”
这事儿的爽点不是“老全赚了钱”,而是“踏实能改变生活”。比如,村里以前路坑坑洼洼,现在修了柏油路,建了停车场;隔壁婶子在店里打工,一个月挣四千多,不用去外地当保姆。
卖椰子冻的老板娘,以前挑去镇上卖不完,现在坐家门口一天卖100个。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流量”,是因为“老全的店火了,带动了村里的生意”——踏实的人,连带着身边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还有,老全说“哪天没人来了,我就关门回地里,反正果树还在”。这句话比任何“励志名言”都管用——他没把“店”当成“摇钱树”,而是当成“过日子的营生”。
就像歇后语说的“踩着梯子摘星星——够得着的踏实”,老全没想着“摘月亮”(靠女儿赚大钱),而是想着“摘星星”(靠双手过踏实日子),这才是最爽的。
四、质疑的声音:“价格偏高”“管理不规范”,但“踏实”比“完美”更重要
有人吐槽“村口柚子比城里超市贵一块五”,有人拍了门口垃圾袋说“管理不规范”。这些问题存在吗?原文里说“有游客说贵点也值,全爸挑的果子确实甜”,也有“比超市便宜近四成”的情况。
其实,“价格”不是核心,“踏实”才是。比如,老全挑的柚子“太轻的不摆货架”,荔枝干是“炭火烘的,比机器烤的香”,这些细节比“价格”更能打动游客——他没“坑人”,只是“赚了该赚的钱”。
还有人酸“没全红婵谁去打卡?”,但反过来想:“要是老全卖的柚子不甜,就算有全红婵,游客会再来吗?”答案肯定是“不会”。所以,“沾女儿光”是起点,但“踏实”是终点。
现在店里灯还亮着,老全在挑柚子,全妈在切水果,全红婵在训练。一家人各忙各的,金牌是全红婵的荣耀,爸妈的荣耀是“挑好每一个柚子”。这事儿比奥运夺冠还炸吗?对,因为“踏实”比“流量”更长久。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