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12月,她顶着寒风站在“一带一路”晚宴前,开口就是中英日三语切换,外交部文化司直接转发点赞——没有央视后台,她照样把国家级外场握在手里。
“央视面孔”一旦离开聚光灯,大多被观众默认“退休”。
刘芳菲偏不。
去年12月,她顶着寒风站在“一带一路”晚宴前,开口就是中英日三语切换,外交部文化司直接转发点赞——没有央视后台,她照样把国家级外场握在手里。
很多人以为她只是“临时救场”。
其实人家早把路铺到了短视频。
今年3月,她开了个号叫“芳菲文化客厅”,第一期把故宫缂丝机搬到工坊,自己穿汉服踩踏板,2000万人围观。
别的文化号靠讲解,她直接上手机杼,声音一出来,弹幕齐刷“央视味没变”。
更冷门的消息:她回母校吉林大学当了客座教授,给研究生开《国际传播实务》。
课堂不放PPT,把学生拉到直播间,现场拆爆款文案。9月还要拉中日韩三国学生一起拍纪录片,项目已写进“中日韩文化交流年”官方清单。
三条线串在一起,就是传统媒体人的逃生样本:先把语言优势升级成跨文化通行证,再把大屏信任度搬进小屏,最后把实战经验打包成课程。
别人转型靠“降维”,她偏要“升维”——从主持人到文化中间商,身份越换越贵。
所以别再感叹“央视出走没人记得”。
刘芳菲用一年证明:只要内容底子够硬,离开体制不是落幕,是开场锣。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