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张干曾欲开除毛泽东,晚年生活困难,毛泽东多次倾力相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3 22:42 1

摘要:1950年10月5日傍晚,北京西郊丰泽园灯火通明。毛泽东在一张圆桌旁等候旧日师友,炊烟里飘着湖南腊肉的味道。谢觉哉、王季范、周世钊先到了,谈笑间提到在长沙仍执教鞭、日子清苦的张干。毛泽东放下茶杯,只说了一句话:“得想办法帮他。”一句随口,却让故事的线索从此展开

1950年10月5日傍晚,北京西郊丰泽园灯火通明。毛泽东在一张圆桌旁等候旧日师友,炊烟里飘着湖南腊肉的味道。谢觉哉、王季范、周世钊先到了,谈笑间提到在长沙仍执教鞭、日子清苦的张干。毛泽东放下茶杯,只说了一句话:“得想办法帮他。”一句随口,却让故事的线索从此展开。

时间拨回三十五年前。1915年夏,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后山君子亭,二十一岁的毛泽东挥笔改写《驱张宣言》。纸页上“张干一天不出校,学生一天不复课”几个大字,引爆了全校罢课。彼时的张干三十一岁,正握着校长印信,满腔抱负,万没料到自己精心设计的收费与合并方案,被年轻学生视作“逢迎当局”的证据。愤怒之下,他拟将毛泽东等十七人开除。若非杨昌济、徐特立等教师极力劝阻,湖南一师或许就少了那位后来改写中国命运的青年。

学潮尘埃落定,张干挂冠离去。离校那天,他在教务处关灯时自言自语:“学生不懂我的苦心。”没人回应,走廊回声空荡。此后他辗转湖南六中、五中,严校纪、拒礼金,口碑渐起,却总摆脱不了“被学生驱逐”的阴影。抗战胜利后,他曾一本正经地给延安发电报,请毛泽东“应诏入渝”。措辞生硬,善意却拙朴,他日后每每提及,都担心那封电报“惹人嫌”。

1949年国庆,张干六十六岁,家中六口人,积蓄又因“地主”标签一朝散尽,只能重回讲台糊口。周世钊来访,提到毛泽东嘱他赴京观礼。张干低头拉拉破旧袖口:“代我问个好吧。”短短一句,掩住了窘迫,也掩住了心底的歉疚——那条记在学生档案里的“大过”始终像根刺。

不久,丰泽园那顿饭终于成行。饭桌上,毛泽东听完张干近况,凝神片刻:“三十岁当校长的人,不简单,应该让他安稳。”当晚,一封落款“润之”的信飞往湖南省委。王首道接信后立刻批示,米粮、旧币火速送到张干家。搬米工人不懂其由,张干却心知肚明,默默把送礼单压进抽屉深处。

1951年9月26日,张干抵京。汽车穿过新华门时,他抬头望天安门城楼,神情恍惚——此刻向他招手的是昔日学生。丰泽园里,毛泽东亲手为老师添菜,还拿出用稿费买的袜子、枕巾,笑道:“当年多念半年书,也算好事。”张干尴尬地想起记过一事,话未出口,毛泽东摆手:“过去就让它过去。”

一个月里,张干参观故宫、登长城、坐飞机掠过八达岭。傅连璋为他做体检,报告结果“高血压需休养”。毛泽东交代随员:“药不能停,账记在我稿费里。”这些细节无人张扬,却如涓涓细流,滋养了老校长晚景。

湖南的秋信传来,老友罗元鲲准备参加国庆观礼,张干又一次被请赴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山呼“毛主席万岁”响彻云霄,他在人群中看到青年学生向自己挥手,恍若回到1915年的操场,只是身份互换——那份惊叹与自豪写在皱纹间。

1963年春,张干病重,连写两信,请求替女儿调回湖南。信到中南海,毛泽东批示:务必妥善。周世钊奉命登门探望,发现屋内书籍堆满,药瓶东倒西歪。情况汇报后,湖南省委再送医药费两千元。张干接钱迟疑良久,终究收下:“钱不是给我,是给知识分子一条活路。”一句话,道出老人的铮铮风骨。

动荡岁月里,他的藏书被抄,存款被夺,小儿子张六如赶赴北京求助。中央办公厅批示赈济,逝去的书未追回,生活费倒是补回。1967年1月21日拂晓,张干合眼前,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是:“替我写信谢润之,他念着旧情,我记着师生。”

师生情谊至此走完五十二年曲折路:从记大过到递米粮,从欲开除到倾力助,恩怨先后皆随岁月暗淡,人情却在磨砺里生出暖意。毛泽东当年写下“极为系念”四字,如霜夜炉火,陪老校长走过生命最后的寒冬。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