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全球核电竞赛按下“快进键”,资本狂欢与产业博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10:04 1

摘要:当中国的人造太阳“EAST”以“403秒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的新纪录震撼全球核聚变领域,当美国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公司宣布完成1.8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推进聚变反应堆原型机建设,当欧洲议会高票通过“核能绿色转型法案”为核电

当中国的人造太阳“EAST”以“403秒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的新纪录震撼全球核聚变领域,当美国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公司宣布完成1.8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推进聚变反应堆原型机建设,当欧洲议会高票通过“核能绿色转型法案”为核电发展扫清法理障碍——一场横跨技术研发、产业布局、资本博弈的全球核电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而2025年10月3日港股核电板块的集体爆发,正是这场全球竞赛在资本市场的生动注脚,其背后折射出的行业景气周期与战略价值,正深刻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与投资逻辑。

一、市场惊雷:港股核电板块爆发,估值重构与资本狂欢共振

2025年10月3日,香港资本市场的核电板块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成为当日市场最耀眼的焦点。板块内个股集体走高,龙头企业表现尤为强劲:中核国际盘中涨幅一度飙升至19%,最终以近17%的涨幅收市,成为板块绝对领涨者;中广核矿业紧随其后,全天涨幅超5%,成交金额较前一交易日放大3倍;中广核新能源与中广核电力也分别录得4.2%和3.1%的涨幅,均创下近半年以来的股价新高。与此同时,核电产业链上下游个股同步联动,中国核能科技单日涨幅突破12%,上海电气因近期承接罗马尼亚光伏与核电配套项目,股价飙升10.5%,带动整个能源装备板块活跃度显著提升。

这场行情并非偶然的短期脉冲,而是政策、技术、需求三重拐点共振下的必然结果,其传导逻辑与市场影响呈现多层次特征。从直接催化因素来看,上海电气罗马尼亚项目的落地验证了中国核电装备“走出去”的加速态势,为板块注入了即时性利好;而深层驱动力则源于行业基本面的根本性改善——政策层面,中国“十四五”规划中“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定位持续落地,2025年前三季度已核准12台新核电机组,创近十年同期新高;技术层面,“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运满三年实现安全稳定运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发电量突破50亿千瓦时,彻底打消了市场对国产核电技术可靠性的疑虑;需求层面,全球“双碳”目标下基荷电源缺口持续扩大,核电作为零碳、高能量密度的稳定电源,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选项,叠加AI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新型负荷对全天候电力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凸显了核电年利用小时数超7500小时的独特优势。

资本流向的变化更印证了行业价值的重估进程。产业资本方面,中广核电力大股东自2025年二季度以来累计增持2.3亿股,增持金额超15亿港元,彰显对行业长期前景的坚定信心;机构资金层面,港股通资金近一个月净流入核电板块达48亿港元,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纷纷发布研报,将核电板块评级上调至“超配”,预测未来十年全球核电投资规模将突破2万亿美元,中国、印度、东欧等新兴市场将成为核心增长极。市场分析普遍认为,港股核电板块的强势表现将通过估值传导效应辐射至A股市场,带动核电设备制造、核燃料供应、乏燃料处理等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的估值中枢上移,形成跨市场的板块轮动效应。

二、第一梯队:中国——全产业链突围与战略纵深构建

在中国核电产业的崛起进程中,2025年港股的上涨行情仅是产业实力的外在显现,其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系统性布局与技术突破,形成了从基础材料到核心装备、从技术研发到国际输出的全链条优势。而这一优势的根基,在于一批在各细分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上市企业,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核电产业的“护城河”。

(一)“聚变+裂变”双线领跑,技术壁垒持续加固

在代表未来能源终极方向的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已构建起“国家队+科研院所”的攻坚体系,成果持续领跑全球。“EAST”(东方超环)作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核心参与方,不仅多次刷新等离子体运行纪录,更在2025年实现了“氘氚聚变反应持续10秒”的关键突破,为聚变堆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已完成概念设计,计划2035年前建成,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聚变能商业化示范的关键装置。

在更具现实应用价值的裂变堆领域,中国已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全球领先: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自2023年商运以来,已连续安全运行超700天,其“球床模块式”设计实现了“不会熔毁”的安全目标,燃料效率较传统反应堆提升30%,目前已启动二期工程建设,规划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三代核电技术则实现规模化应用,“华龙一号”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已在国内外建成12台机组,其中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机组、福建福清5/6号机组均实现稳定发电,年发电量合计超1000亿千瓦时,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8000万吨。

(二)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核心上市企业构筑产业基石

中国是全球极少数拥有完整核工业产业链的国家,从铀矿勘探开采到乏燃料后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上市企业支撑,这正是中国核电产业抵御外部风险、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底气。

1. 上游材料与核燃料供应:筑牢产业根基

- 永兴材料(002756.SZ):作为国内不锈钢长材绝对龙头企业,公司在核电用特种材料领域已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其核心产品核电用316LN奥氏体不锈钢棒材通过国家核安全局严格认证,凭借优异的抗辐射性能、耐高温高压特性,成为“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主流堆型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管道等核心设备制造的关键母材。该产品不仅打破了早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国内市场占有率更连续五年稳定在35%以上,稳居行业第一梯队。2025年上半年,受益于新核电机组核准加速,公司核电材料业务营收同比激增42%,毛利率维持在32%的高位,成为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此外,公司还在积极布局第四代核电用耐热合金材料,已与中科院金属所达成合作,研发适配高温气冷堆的新型合金棒材,有望在未来三年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

- 东方锆业(002167.SZ):在核燃料包壳关键材料领域,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核级海绵锆自主生产能力的企业。核级海绵锆是制造核燃料包壳管的核心原料,直接关系到反应堆的安全运行,此前长期被美国西屋、法国阿海珐等国际巨头垄断。东方锆业通过十余年技术攻关,成功掌握了“氯化-蒸馏-还原”全流程生产工艺,其产品纯度达到99.99%以上,完全满足“华龙一号”等三代核电技术要求,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至30%。2024年,公司与中核集团签订为期五年的战略供应协议,每年供应核级海绵锆超500吨,为业绩提供了稳定支撑。

- 宝钛股份(600456.SH):作为国内钛材行业龙头,公司在核级锆材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超80%。核级锆材具有优异的中子经济性和耐腐蚀性能,是核燃料组件的关键结构材料。宝钛股份的核级锆材不仅覆盖国内所有在运核电机组,还通过了美国西屋电气、俄罗斯原子能公司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实现批量出口。在第四代核电领域,公司研发的高温合金锆材已成功应用于快堆试验装置,成为四代堆技术商业化的重要材料保障。

- 中广核矿业(01164.HK):作为中广核集团旗下核燃料开发核心平台,公司是国内天然铀供应的中坚力量。公司不仅掌控国内多个大型铀矿资源,还在非洲纳米比亚、中亚哈萨克斯坦等地布局了10余个海外铀矿项目,年铀资源获取量超3000吨,占国内年度需求的25%。2025年上半年,受全球铀价上涨及海外矿产能释放影响,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8%,净利润同比增长22%,成为港股核电板块上涨行情中的核心受益标的之一。

2. 中游设备制造:核心装备自主化的核心力量

- 百利电气(600468.SH):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苏州贯龙电磁线,在核用关键电气部件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其自主研发的“耐1200℃高温核级电磁线”打破了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的长期垄断,成功应用于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的控制棒驱动机构,该部件是反应堆的“神经中枢”,直接控制核反应的启动、维持与停堆,对材料的耐辐射、耐高温、寿命稳定性要求极高。百利电气的产品不仅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价格较进口产品低40%,且交货周期缩短至3个月(进口产品通常需6-8个月)。目前,公司已获得中核集团、中国广核的长期供货合同,2025年相关业务营收预计突破5亿元,较2024年实现翻倍增长。

- 上海电气(601727.SH):作为国内核电设备制造的“全能型选手”,公司覆盖核岛、常规岛、辅助系统全产业链设备制造,是“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的核心设备供应商。在核岛设备领域,公司的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市占率均超40%;在四代堆领域,公司是高温气冷堆主氦风机的独家供应商,该设备被称为“高温气冷堆的心脏”,技术难度极高。2025年,公司成功承接罗马尼亚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常规岛设备订单,合同金额达28亿欧元,这是中国核电核心装备首次进入西欧高端市场,标志着其国际竞争力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电设备业务营收达126亿元,同比增长25%,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回升的关键动力。

- 东方电气(600875.SH):公司是核电常规岛设备的绝对龙头,其汽轮机、发电机等产品在国内核电项目中的市场占有率超50%。在三代核电领域,公司为“华龙一号”量身打造的百万千瓦级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效率较传统机型提升1.2个百分点,每台机组每年可多发电超1亿千瓦时。在模块化小堆领域,公司深度参与“玲龙一号”项目,提供的一体化蒸汽发生器实现了“体积缩小30%、效率提升20%”的技术突破。2024年,公司核电设备收入占比已超15%,随着新核准机组的陆续开工,预计2025年该业务收入将突破150亿元。

- 江苏神通(002438.SZ):在核级阀门领域,公司构建了近乎垄断的竞争优势,核级蝶阀、球阀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核级阀门是核电站的“血管开关”,对密封性、耐腐蚀性、可靠性要求严苛,一丝泄漏都可能引发严重安全事故。江苏神通的产品不仅适配“华龙一号”等三代堆型,还率先突破四代堆用阀门技术,参与“玲龙一号”“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等重大项目的阀门国产化配套。2024年,公司核电阀门业务营收达18亿元,同比增长30%,毛利率维持在45%的高位,充分彰显了技术壁垒带来的盈利优势。

- 中核科技(000777.SZ):作为中核集团旗下唯一的阀门上市平台,公司在核一级阀门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核一级阀门是核电站安全系统的关键部件,仅在事故工况下启动,对可靠性要求达到“万无一失”。公司主导研发的华龙一号稳压器快速卸压阀,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四代堆领域,公司已完成快堆用安全阀、截止阀的研发,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的鉴定,为四代堆商业化做好了技术储备。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电阀门订单金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28%。

3. 下游运营与工程服务:产业规模化的主导者

- 中国广核(003816.SZ/01816.HK):作为全球第三大核电运营商,公司是中国核电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运核电机组28台,装机容量达3056万千瓦,占全国核电总装机容量的54.38%;2024年总发电量达2421.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8%。作为“华龙一号”技术的主导者,公司防城港3号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机组等多个华龙一号项目已稳定商运,验证了技术的成熟可靠性。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公司同样表现亮眼,2024年新增光伏、风电装机1153万千瓦,绿电交易占比持续提升,形成了“核电+新能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财务数据方面,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868.04亿元,同比增长5.16%;净利润108.14亿元,在燃料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仍实现正增长,展现出强劲的盈利韧性。在港股上涨行情中,公司股价的稳健攀升,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其长期运营价值的认可。

- 中国核电(601985.SH):作为国内最大的核电运营商之一,公司在技术布局上展现出前瞻性。截至2023年底,公司控股25台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2375万千瓦;在建11台机组,技术覆盖华龙一号、四代堆等多种先进堆型。公司的核心亮点在于控股全球首个陆上商用小堆“玲龙一号”,该项目预计2026年商运,不仅可提供电力,还能实现海水淡化、区域供暖等综合利用,打开了核电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应用空间。此外,公司还参股聚变能源公司,提前布局可控核聚变等前沿技术。2024年,公司通过定增募资140亿元,进一步增强了资本实力,为后续机组建设与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保障。尽管2024年净利润受成本上升影响同比略有下降,但核电业务占比仍高达82%,新能源业务占比提升至15.9%,未来增长潜力清晰可见。

- 中国核建(601611.SH):公司是国内核电工程建设领域的绝对龙头,也是唯一一家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工程建设的企业。国内60%以上的核岛工程由其承建,在“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重大项目中,公司承担了核心土建与安装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在海外市场,公司同样表现突出,2024年承接多个海外核电及新能源配套项目,新签核电合同金额达320亿元,同比增长22%。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电工程收入占比超60%,营收同比增长18%,成为中国核电技术“走出去”的重要工程支撑力量。

(三)“走出去”提速,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扩张

中国核电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正通过一个个标杆项目得到验证,成为高端制造业“出海”的黄金名片。2025年以来,中国核电“走出去”迎来密集突破:在欧洲,上海电气与罗马尼亚国家电力公司签署协议,为其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提供常规岛设备,合同金额达28亿欧元,这是中国核电装备首次进入西欧市场;在东南亚,越南金瓯核电项目正式落地,“华龙一号”击败俄罗斯VVER-1200、法国EPR等竞争对手成功中标,规划装机容量达440万千瓦;在中东,中核集团与沙特阿拉伯签署核电合作备忘录,将为沙特首个核电站项目提供全套技术方案与建设服务。

截至2025年9月,中国核电技术已出口至18个国家,海外在建及待建机组达26台,合同总额超3000亿美元,全球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不足5%提升至2025年的22%,与俄罗斯、法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国际竞争格局。

三、第二梯队:美欧——战略重启与资本押注,试图重塑竞争格局

面对中国在核电领域的快速崛起,传统核能强国美欧正通过政策调整、资本注入、技术创新等方式加速追赶,试图在新一轮竞赛中夺回主导权,形成了与中国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一)美国:资本驱动与技术突围并行

美国作为核能发源地,虽在传统核电领域逐渐式微,但在新兴技术路线上展现出强大的资本与创新活力。政策层面,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对核电产业给予强力支持:为运行超过20年的核电站提供每兆瓦时30美元的税收抵免,预计每年可为行业节省成本超15亿美元;设立“先进核能基金”,每年投入20亿美元支持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发。

资本层面,硅谷成为核电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核聚变领域的投资热潮空前高涨。2025年上半年,美国核聚变初创企业融资总额突破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获得微软、谷歌联合投资的1.8亿美元,其基于高温超导材料的聚变反应堆原型机计划2027年点火;Helion Energy则与微软签署全球首个聚变能源购买协议,承诺2028年前向微软提供50兆瓦的聚变电力,估值已突破300亿美元。在SMR领域,NuScale Power的首个SMR项目已获得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的建造许可,规划装机容量72万千瓦,预计2029年投入商运,其模块化设计可将建设周期缩短至3年,成本较传统反应堆降低25%。

军事需求成为美国核电技术发展的另一重要驱动力。美国国防部正推进“太空核推进系统”研发,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核动力航天器的在轨演示;同时,美军在海外军事基地部署微堆的计划已进入试点阶段,首个10兆瓦微堆将于2027年在关岛基地投入使用,为基地提供稳定电力与热能,减少对燃油补给的依赖。

(二)欧洲:分歧中求共识,能源危机倒逼战略转向

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成为欧洲核电政策的“分水岭”,原本存在严重分歧的欧洲各国,在能源安全的现实压力下逐渐向核电靠拢,形成了“法德引领、东欧追随”的发展格局。

法国作为欧洲核电的“压舱石”,始终坚定推进核电发展。其国内核电占比长期保持在70%以上,2025年宣布启动“核电复兴计划”,将投资500亿欧元新建6座EPR2反应堆,同时对现有58座反应堆进行延寿改造,计划2035年前将核电占比提升至80%。法国电力集团(EDF)作为项目主导方,已与三菱重工、西门子签署合作协议,联合研发更高效的反应堆压力容器与蒸汽发生器技术。

德国则在“能源转型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反复摇摆。2023年关闭最后三座核电站后,德国面临天然气供应紧张、电价飙升的困境,2025年上半年国内重启核电的呼声持续高涨,基民盟等政党已提出“立法允许保留现有核电技术储备”的议案,预计将在年底议会投票中表决。

东欧国家成为欧洲核电发展的“新增长极”。波兰为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已与西屋电气签署协议,建设4座AP1000反应堆,总投资达400亿美元,预计2030年首台机组发电;捷克则启动了“杜科瓦尼核电站扩建项目”,中国“华龙一号”、俄罗斯VVER-1200、法国EPR进入最终竞标阶段。欧盟层面,2025年正式将核能纳入“可持续金融 taxonomy”目录,明确核电为“绿色转型关键技术”,这为欧洲核电企业获得融资、税收优惠扫清了障碍,预计未来五年欧洲核电投资将突破1200亿欧元。

四、竞赛内核:超越发电的战略博弈,重塑全球秩序的底层逻辑

港股核电板块的上涨行情,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核电产业战略价值的重新认知。这场全球竞赛早已超越“发电技术比拼”的范畴,成为关乎能源安全、科技霸权、地缘政治与经济竞争力的综合性博弈。

(一)能源安全的“终极解”:摆脱地缘政治枷锁

在全球能源格局动荡加剧的背景下,核电已成为各国实现能源独立的核心战略选项。与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不同,核电燃料换料周期长(通常12-18个月),单台百万千瓦机组每年仅需25吨铀燃料,且铀资源全球分布相对均衡,可有效降低对特定资源大国的依赖。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发展核电是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捷径”;对于中国、印度等能源消费大国,核电则是保障“双碳”目标下能源供应安全的“压舱石”;对于日本、韩国等资源匮乏国家,核电更是实现电力自给的关键支撑。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核电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减少化石能源进口依赖度2.3个百分点,降低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能源供应中断风险40%。

(二)科技霸权的“制高点”:拉动工业体系升级

核技术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研发与应用涉及材料科学、精密制造、自动控制、核物理等数十个尖端领域,对整个工业体系具有极强的拉动效应。以核级钢材为例,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需承受1500公斤/平方厘米的压力与350℃的高温,且需具备极强的抗辐射性能,全球仅有中国宝武、日本JFE、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少数企业能够生产;再如核级泵阀,其泄漏率要求低于1×10⁻⁹立方米/秒,相当于“十年泄漏量不超过一滴水”,中国大冶特钢、江苏神通等企业通过十余年攻关才实现国产化。从永兴材料的特种不锈钢到百利电气的高温电磁线,每一个核电关键产品的突破,都标志着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跃升,而掌握下一代核技术的国家,将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绝对主动。

(三)地缘政治的“新筹码”:构建利益绑定网络

核电技术的输出从来都伴随着政治、经济、外交的深度绑定,成为大国拓展地缘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一座核电站的建设周期长达5-10年,运营寿命可达60-80年,这意味着技术输出国与输入国将形成数十年的合作关系,涉及燃料供应、设备维护、人员培训等多个领域。俄罗斯通过向伊朗、土耳其、孟加拉国输出VVER系列反应堆,巩固了在中东、南亚的地缘影响力;法国则通过EDF在英国、芬兰的核电项目,维系了其在欧洲的能源主导权;中国“华龙一号”在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的落地,不仅带动了装备出口,更深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黏性。可以说,核电已成为比传统外交更具穿透力的“利益纽带”,重塑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四)经济竞争力的“底层基托”:支撑高端产业发展

稳定、廉价的电力是现代工业的命脉,而核电正是提供高质量电力的最优选项之一。核电的度电成本已降至0.3元/千瓦时以下,低于天然气发电(0.5元/千瓦时),且远低于光伏、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不含储能)。对于数据中心、AI算力中心、半导体制造等高耗能、高可靠性要求的产业,核电提供的全天候稳定电力至关重要。例如,微软在美国华盛顿州的数据中心已接入核电,使其算力成本降低20%;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多个芯片制造基地均规划在核电站周边布局,利用核电的稳定电力保障芯片生产的连续性。此外,核电产业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预计2030年中国核电产业链将带动超5000亿元的年度产值,提供120万个就业岗位。

五、未来展望:马拉松式竞赛开启,全体系优势决定终局

港股核电板块的上涨仅是这场全球竞赛的一个缩影,从长远来看,核电竞争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当前,核聚变的商业化虽仍需20-30年的探索,但第四代裂变堆、SMR的竞争已进入关键期,未来的赢家将是在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商业模式创新与国际标准制定上形成全方位优势的国家与企业。

中国凭借“聚变探索未来、裂变引领当下、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布局,已在竞赛中占据先发优势。永兴材料、百利电气等材料与部件企业的技术突破,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装备巨头的产能支撑,中广核、中国核电等运营龙头的规模化优势,以及中国核建的工程保障能力,共同构成了中国核电的“体系化竞争力”。美欧则依托资本优势与技术积累,在SMR、核聚变等新兴领域加速追赶,试图通过“技术换道”重塑竞争格局。此外,俄罗斯、韩国、印度等国家也在积极布局,俄罗斯的VVER-1200已出口至12个国家,韩国的APR1400在阿联酋实现商运,印度则计划2030年前将核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740万千瓦提升至2240万千瓦。

在这场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竞赛中,没有永恒的领跑者,只有持续的创新者。港股核电板块的资本狂欢,既是对当下产业优势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发展潜力的期许。当核电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当核聚变最终实现商业化,这场竞赛的赢家将不仅主导能源格局,更将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能够持续突破技术壁垒、构建产业生态、引领标准制定的企业与国家,终将在新的全球秩序中占据核心位置。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来源:中国酒吧连锁大王阿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