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有褚时健,南有林常平”,这句在闽东大地流传的俗语,藏着一段比小说更跌宕的人生。这位属牛的企业家,用七十余载光阴书写了一场与命运的持续博弈——自幼孤苦、求学被顶替、两度入狱历经二十载铁窗生涯,晚年丧女、五十有五身无分文,却终在绝境中筑起营收过亿的企业丰碑,成
铁骨斗命运:林常平的半生沉浮与东山传奇
“西有褚时健,南有林常平”,这句在闽东大地流传的俗语,藏着一段比小说更跌宕的人生。这位属牛的企业家,用七十余载光阴书写了一场与命运的持续博弈——自幼孤苦、求学被顶替、两度入狱历经二十载铁窗生涯,晚年丧女、五十有五身无分文,却终在绝境中筑起营收过亿的企业丰碑,成为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
命运的重击从年少时便已落下。林常平自幼无父无母,孤身闯荡的他先因机缘错失军旅梦,后凭苦读考上大学,却在入学前被人顶替资格,错失了本该属于他的从医人生。但生活的刁难从未磨掉他骨子里的韧劲,反而让他更敏锐地捕捉生存的缝隙。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初拂闽东,林常平率先嗅到对台贸易的商机。1983年,他创办外贸公司,在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不足40元的年代,创造了单月纳税超20万的奇迹,“林老板”的名号在街坊邻里间传开。可这份风光并未持久,1985年,“投机倒把”的罪名猝不及防地砸来,36岁的他被判死缓,辛苦打拼的家业一夜归零。彼时谁也未曾料到,这个罪名会在12年后从刑法中正式去除,他只是跑得比时代快了太多。
高墙之内,有人度日如年,林常平却活出了另一种加速度。白天劳动改造,夜晚便在灯下苦读法律,硬是通过自考拿下本科文凭,悄悄弥补了当年求学被顶替的遗憾。十年羁押磨坏了身体,1995年他获准保外就医,刚脱离铁窗便马不停蹄寻找机遇。眼见老家淡水鳗鱼养殖红火却受制于运输损耗,他灵光一闪:“活鳗难运,何不做成烤鳗?”随即引进外资建起厂房,年产500吨的烤鳗厂在福建霞浦落地生根,年产值近亿元的生意让他重归人生高峰。
命运的玩笑却再次上演。因保外就医身份遭人举报,林常平被再度收监,刚起步的烤鳗厂戛然熄火,十年心血又成泡影。这一次,他在高墙内又熬过了十个春秋,2004年出狱时已55岁——打工无人问津,养老身无分文,连至亲女儿也已离世。
换作旁人早已向命运低头,林常平却选择第三次创业。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基建热潮中的混凝土生意。绝境之中,昔日种下的善因结出了果实:一位老友感念他曾救助自己父亲,主动借出200万启动资金;三一重工的梁本根被他的经历打动,同意让他先提设备后付款。当第一条混凝土生产线启动,第一罐混凝土顺利灌装时,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偷偷抹了把脸,泪水混着尘土滑落——这流淌的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他半生血泪浇灌的希望。
如今,林常平的企业已成为闽东地区的标杆,每年纳税超千万。而他并未止步于财富积累,十年来累计捐款超5000万,从资助教育到支援抗疫,从建设公益设施到助力共同富裕,将善意播撒在这片曾见证他沉浮的土地上。
有人问他凭什么越挫越勇,答案或许藏在他两次狱中苦读的坚持里,藏在烤鳗厂停工时不馁的眼神里,藏在混凝土罐车启动时的泪水里。林常平的传奇从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被命运揍倒无数次后,总能带着一身尘土笑着站起,用铁骨铮铮回应:“再来!” 这份与命运对抗的勇气,正是最动人的人生答卷。
来源:上元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