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平时见的蛇也就一两米长,可你敢信吗?真有响尾蛇能长到比长颈鹿脖子还长!而且它还特别粗,体重超30磅(约13.6公斤)。东部菱斑响尾蛇(Eastern Diamondback Rattlesnakes)是北美最大的有毒蛇类,胃口还特别好。只要食物够多,它们能长
咱平时见的蛇也就一两米长,可你敢信吗?真有响尾蛇能长到比长颈鹿脖子还长!而且它还特别粗,体重超30磅(约13.6公斤)。
东部菱斑响尾蛇(Eastern Diamondback Rattlesnakes)是北美最大的有毒蛇类,胃口还特别好。只要食物够多,它们能长到 2.4 米(8 英尺)甚至更长。这世界上最大的东部菱斑响尾蛇到底有多大?它住在哪儿?又是咋长这么大的?咱今天就好好聊聊。
东部菱斑响尾蛇是目前已确认的32种响尾蛇里最大的一种。
已知最大的响尾蛇体长达到了 2.34 米(7 英尺 8 英寸)。
它们最长能接近 2.4 米(8 英尺),体重超 35 磅(约 15.9 公斤)。
它们的毒牙特别大,最长能长到 2.54 厘米(1 英寸)。
自然栖息地包括松树林、山地和沿海地区。
东部菱斑响尾蛇没有天敌,所以能长得特别大。
它们主要吃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比如老鼠、兔子、松鼠这些。
响尾蛇至少每两周要吃一次,但具体多久吃一次,得看猎物的大小。
遇到威胁时,响尾蛇会用毒液和防御性麝香自保,但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史上最大的响尾蛇是一条东部菱斑响尾蛇,体长达到了
2.34米(7英尺8英寸)
。
这只 “巨兽” 至今保持着 “最大响尾蛇” 的纪录。
东部菱斑响尾蛇不仅是北美最大的有毒蛇类,也是所有已确认的 32 种响尾蛇里最大的。
它们最长能接近 2.4 米(8 英尺),体重超 35 磅(约 15.9 公斤),毒牙最长能到 2.54 厘米(1 英寸)!
它们的自然栖息地包括美国佛罗里达州和东南部低地的
松树林、山地、干旱沼泽及沿海地区
。
佛罗里达州的每个县都有它们的踪迹,近岸岛屿上也能找到。甚至在佛罗里达群岛和墨西哥湾的几个岛屿上,都能看到这种响尾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响尾蛇种类,东部菱斑响尾蛇通常体长约1.68米(5.5英尺),体重15磅(约6.8公斤)。但偶尔会有个体远超这个规模。
比如 1946 年发现的那条东部菱斑响尾蛇,体长 2.34 米(7.8 英尺)、体重 34 磅(约 15.4 公斤),它能长这么大,主要有 3 个原因:
食物充足
:只要有足够的猎物,就能持续积累能量。
没有天敌
:不用担心被其他动物捕食,能安心长大。
进食需求
:体型越大,需要的能量越多,会主动寻找更多食物。
东部菱斑响尾蛇本来就没有自然天敌,再加上捕猎能力强,能长到这么大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在它的栖息地,它是最厉害、最能吃的动物,想不长大都难。
一条响尾蛇要吃多少东西,才能长到2米多?这就不得不提它们的捕猎策略了:
伏击捕猎
:悄悄埋伏,等猎物靠近再突然攻击。
热感应能力
:能感知猎物的体温,精准定位。
夜间捕猎
:晚上活动,利用环境优势捕捉猎物。
响尾蛇的热感应颊窝(pit organ)能让它们在黑暗中准确识别猎物。它们的大脑会把热信号和视觉图像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 “地图”。
东部菱斑响尾蛇的热感应膜上,有约 40×40 个感觉细胞,视野角度能达到 100 度左右。这个颊窝就像红外摄像机一样,大脑里的神经地图能呈现出外界的形状和布局。
那史上最大的响尾蛇靠吃啥长这么大?答案是大量的
鸟类和哺乳动物
。
东部菱斑响尾蛇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食,比如
老鼠、兔子、松鼠
这些。
它们是厉害的伏击猎手,既能通过气味寻找猎物,也能感知温血动物的体温。找到猎物后,它们会悄悄跟踪,然后突然发动攻击,把猎物杀死后就立刻进食,一点不浪费。
那这条最大的响尾蛇多久吃一次呢?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的记录能帮咱解答这个问题!
记录显示,这类响尾蛇至少每两周要吃一次,但这不是固定的 “食谱”。
具体多久吃一次,主要看两点:猎物的大小和蛇本身的需求。如果只抓到几只小老鼠,可能很快又要找下一顿;但要是刚吃了一只大兔子,那可能过两周再捕猎都没问题。
既然史上最大的响尾蛇体重有34磅(约15.4公斤),那它的进食频率可能更高——说不定是一周吃几次,甚至每天都要吃。
要长到这么大的体型,它肯定吃了不少松鼠和兔子这类体型较大的猎物。
被这种响尾蛇咬一口,就可能有致命危险。但咱别误会,蛇并不是主动要攻击人类。
其实只要不招惹它们,响尾蛇通常会躲开人类;只有感觉到威胁时,才会发起攻击。这些爬行动物并不凶猛,只是会保护自己而已。
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响声(由角蛋白构成),这是它们的 “警告信号”,提醒其他动物别靠近。要是警告没用,它们就会用毒液自卫,还会释放防御性麝香。
很多人觉得“幼蛇的毒液更毒”,但这是错的。不管是成年响尾蛇还是幼蛇,东部菱斑响尾蛇咬一口最多能释放450毫克毒液。
而对人类来说,只要 150 毫克以下的毒液,就可能致命。
西部菱斑响尾蛇(Western Diamondback Rattlesnakes)每次咬击释放的毒液量在 250-350 毫克之间,偶尔能达到 800 毫克。
给大家说个有趣的冷知识:响尾蛇每次蜕皮,都会增加一段尾响。而这些蜕下来的蛇皮,对松鼠来说可是“保命神器”。
松鼠会把蜕下来的响尾蛇皮裹在自己身上,这样能让捕食者觉得它们 “不好惹”,从而减少被攻击的风险。
你听说过埃德加(Edgar)吗?它是一条白化东部菱斑响尾蛇,虽然21岁时去世了,但它的故事还在流传,尤其是在奥林安靛蓝保护中心(OCIC)里。
埃德加出生于 2001 年 9 月 8 日,后来从佛罗里达中部动物园被送到奥林安靛蓝保护中心,之后它的体型长得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这条小蛇长大后,体长超过了2.13米(7英尺),体重超20磅(约9.1公斤),成了有记录以来最大的白化东部菱斑响尾蛇之一。
奥林安靛蓝保护中心表示,埃德加是他们有毒蛇类收藏里最容易管理的动物,很少会晃动尾响发出警告。
它还成了所有蛇类的 “形象大使”,尤其是响尾蛇。埃德加的巨大体型和与游客的互动,帮很多人了解了蛇类的真实情况,打破了不少误解。
东部菱斑响尾蛇只是其中一种!除了这种最大的响尾蛇,还有很多有趣的响尾蛇生活在自然界里。
下面给大家列几种常见的响尾蛇种类:
西部菱斑响尾蛇(Western Diamondback)
东部菱斑响尾蛇(Eastern Diamondback)
木纹响尾蛇(Timber Rattlesnake)
侧进蛇(Sidewinder,也叫角响尾蛇)
莫哈维响尾蛇(Mojave)
黑尾响尾蛇(Black-Tailed Rattlesnake)
草原响尾蛇(Prairie Rattlesnake)
西南斑点响尾蛇(Southwestern Speckled Rattlesnake)
圣卡塔利娜岛响尾蛇(Santa Catalina Island Rattlesnake)
咱能为响尾蛇做些什么呢?首先得学会安全应对和它们的相遇。
比如遇到响尾蛇时,一定要保持距离,别去碰它们;听到尾响的声音,别好奇去查看,换个方向走就好。
还要留意周围环境,在蛇类可能出没的地方要小心脚下,遛狗时把狗绳牵短。看到响尾蛇,要通过正确的渠道报告 —— 可以联系当地部门或相关组织,咨询蛇类安全问题。
可惜的是,东部菱斑响尾蛇的数量在它们的栖息地范围内一直在减少,但也不是完全没希望。
栖息地管理和修复(包括计划性焚烧)对它们的保护至关重要。
另一个好消息是,人们对这种蛇的看法正在慢慢改变。以前的 “响尾蛇围捕活动”,现在逐渐变成了保护节日。这些适合全家参与的活动,能帮大家了解这种容易被误解的物种。
此外,目前还有很多研究在关注东部菱斑响尾蛇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环境因素的反应,为保护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来源:币天科学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