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中美之间的科技战主要聚焦于硬件层面——一场围绕先进半导体、光刻机和供应链的“绞杀战”。然而,美国政府近期发布的一份里程碑式报告,标志着这场战略竞争已悄然进入一个全新的、更为核心的领域。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下属的人工智能标准与创新中心
长久以来,中美之间的科技战主要聚焦于硬件层面——一场围绕先进半导体、光刻机和供应链的“绞杀战”。然而,美国政府近期发布的一份里程碑式报告,标志着这场战略竞争已悄然进入一个全新的、更为核心的领域。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下属的人工智能标准与创新中心(CAISI)发布的这份评估报告,首次将中国顶尖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如深求(DeepSeek)的模型)明确定义为“对手AI”(adversary AI),并系统性地阐述了其对美国开发者、消费者乃至国家安全构成的多重风险。这一举动,远不止是一份技术评估,它更像是一份战略檄文,宣告着科技战的焦点正从物理层面的芯片,转向认知层面的算法与模型——一场争夺未来人工智能“灵魂”的软件战争已然打响。
初看之下,NIST的报告似乎在重申一个普遍认知:在多项性能基准测试中,中国AI模型与美国顶尖模型(如OpenAI的GPT-5和Anthropic的Claude Opus 4)相比仍存在差距。然而,将分析局限于性能跑分,将完全错失这份报告的真正意涵。其核心目的并非简单地进行技术对比,而是在于建立一套全新的、以国家安全为核心的审查范式,并就此定义何为“对手AI”。
这一定义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安全漏洞”。报告所指的“安全缺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程序错误,而是指源自于模型开发和训练过程中的、可能被恶意利用的系统性风险。这包括:数据处理的不透明性,呼应了外界对DeepSeek等公司可能窃取用户数据的指控;训练数据可能被“污染”的风险,即在训练阶段被植入隐蔽的后门或偏见,以便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以及模型在面对精心设计的“越狱”提示时,其安全护栏的脆弱性。在华盛顿的决策者看来,这些技术漏洞在一个来自战略竞争对手的模型中,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潜在的国家安全威胁。
其次,也是更深层次的,是价值观层面的“审查与叙事”。报告明确指出中国AI模型存在“审查”问题,并与“国家叙事”保持一致。这触及了中美AI竞争的本质——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竞赛,更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较量。在中国独特的监管环境下,任何公开发布的大模型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内容过滤,以确保其输出符合官方的政治和意识里形态框架。因此,对敏感历史事件的回避、对特定政治议题的“标准答案”,以及对国家政策的正面描绘,对中国模型而言并非缺陷,而是一种“设计特性”。该报告的逻辑是,当这类模型被全球用户(尤其是美国用户)广泛采用时,它们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工具,悄无声息地输出一个经过审查和过滤的世界观,从而对美国的软实力和信息环境构成挑战。
发布这份报告的机构是NIST,其核心职能是制定标准。在国际竞争中,标准从来都不是中立的技术规范,而是影响产业走向、建立市场壁垒的强大地缘政治工具。通过主导对AI模型“安全”、“可信”和“对齐”的定义权,美国正试图构建一个以其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全球AI治理框架。这份报告,正是这一努力的具象化体现。
其首要地缘政治意图,是在全球AI领域推动一场“友岸外包”(ally-shoring)。报告通过将中国模型标签化为“对手AI”,旨在人为地制造一道“信任鸿沟”,将世界上的AI模型划分为两大阵营:由美国及其盟友开发的“可信模型”,以及由中国等战略对手开发的“高风险模型”。这为未来的监管和限制措施铺平了道路。人们可以预见,美国政府下一步可能会推出一份针对AI模型的“实体清单”,禁止政府机构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使用被认定的“对手AI”,并强烈建议私营企业也遵循同样的准则。
其次,这份报告旨在重塑全球AI开发者的生态。在开源AI模型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之际,中国企业如DeepSeek也积极将其模型开源,以期建立全球性的开发者社区和影响力。NIST的报告则像一剂“预防针”,旨在警告美国和盟国的开发者,使用或基于这些来自中国的开源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可能存在难以预料的安全和合规风险。其目的在于引导全球AI创新流向一个以美国技术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从而延缓甚至切断中国AI技术在全球的传播与应用。这实质上是在硬件“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软件和生态层面的“精准脱钩”。
这份报告的出台,无疑让本已面临芯片供应瓶颈的中国AI产业雪上加霜。它构成了一个从硬件到软件、从技术到声誉的“双重围城”。然而,面对外部压力,中国早已明确了其突围路径——一条通往全面技术自主的道路。
在硬件层面,尽管面临美国对高端GPU的严格出口管制,中国正倾全国之力,通过 massive state investment 和产业政策,加速国产AI芯片的研发与迭代,力求摆脱对英伟达等美国公司的依赖。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但决心已定。
在软件和模型层面,中国拥有独特的优势:全球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海量的数据资源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些是中国AI模型迭代和优化的独特“燃料”。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公司的迅速崛起,本身就证明了其强大的内生创新动力。面对NIST报告带来的声誉挑战,中国AI企业可能会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例如推动建立由自身主导或参与的国际AI安全标准组织,更主动地向世界展示其在数据隐私保护和模型安全方面的努力,以对抗美国的“污名化”叙事。
最终,NIST的这份报告可能不会减缓中国发展AI的步伐,反而会进一步坚定其“另起炉灶”、建立一套完全独立自主的AI技术体系的决心。一个在硬件、软件、算法和标准上都与西方平行的AI生态系统,正在加速成型。
总而言之,NIST的这份报告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标志着中美科技竞争的战场已经从看得见的硅晶片,延伸到了无形的算法模型。这场博弈的核心,不再仅仅是计算速度的快慢,而是关乎未来数字世界的规则由谁制定、信息由谁过滤、价值观由谁塑造。世界正不可避免地滑向一个“算法两极化”的未来。对于全球其他国家而言,如何在两个日渐成型且相互竞争的AI生态之间做出选择,将成为未来十年最严峻的战略考验之一。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