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回老家做饭时发现个怪事,老妈用鸡精熬汤,她妈却把味精当宝贝藏着。这引发了我对调味料的半个月调查,采访了37位街坊,做了5次对比实验,终于摸清了些门道。
上个月回老家做饭时发现个怪事,老妈用鸡精熬汤,她妈却把味精当宝贝藏着。这引发了我对调味料的半个月调查,采访了37位街坊,做了5次对比实验,终于摸清了些门道。
在岳母家厨房,八旬老人总念叨"味精伤神经",却不知道买的鸡精含盐量更高。她家调料盒里鸡精盒身印着"含盐0.5克/勺",而我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每天盐摄入应少于5克。她做一锅鸡汤放三勺鸡精,光盐分就1.5克。
走访菜市场时发现,卖调料的摊主都推荐新客户买鸡精,理由多是"鲜味纯正""现代工艺"。但随机问了20个路人,有8人分不清两者区别,4人误以为鸡精不含味精成分。
实验室里泡了两天,看着红白两袋粉末在热水里打转。谷氨酸钠组成的味精完全溶解后清澈见底,鸡精却留下白色沉淀——那是淀粉和其他增鲜剂。研究员解释这些残留物会影响肾脏代谢,但具体对人体影响还需长期研究。
翻开化工科普书发现,味精原料最初从海带提取,现在多用玉米发酵。某个品牌鸡精配料表里居然排第三名的是食盐,这让我对着超市货架算了整整半小时,发现三款畅销鸡精的含盐量比普通味精高出40%。
最让人意外的是素食者访谈。采访的两位全素主义者用蘑菇粉替代,其中一位从超市买了现成产品,另一位在阳台种平菇自己处理。"菌类自带鲜味氨基酸,成本低还没副作用",他煮的大豆汤确实鲜而不腻。
深夜改馄饨汤配方时,用实验室给的数据调整比例:把原配方的两勺鸡精换成半匙味精加香菇水。结果汤汁颜色清亮不少,尝起来鲜味没减少,盐分检测仪数值降了17%。
翻看社区营养档案才发现,隔壁王奶奶每天光调料就吃进8克盐,孙子零食再一加直接超标两倍。全球减盐运动建议每天不超过5克,但中餐传统菜谱普遍存在重口味问题。
整理这些发现时,想起唐朝《烧尾宴食单》记载"五味调和"理念,古人讲究平衡,现在却成了商业添加剂竞争场。欧洲那些帕玛森奶酪产区至今抵制味精,倒是有咱们的厨师去学做发酵食品时偷偷加入鲜味剂。
现在我家厨房抽屉里摆着四个小罐:低钠味精、蘑菇精华粉、晒干的番茄块和海带片。按照新食谱炒菜,上周体检报告血钠值正常了。邻居李大爷来借我的实验记录,说要把女儿嫁过来时送的智能调味瓶拆了改装。
来源:在江边欣赏壮丽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