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有的是父皇钦点的太子,有的是手握重兵的权臣,甚至有的能左右朝堂走向。
前言
你见过离皇位最近的人吗?
他们有的是父皇钦点的太子,有的是手握重兵的权臣,甚至有的能左右朝堂走向。
可偏偏就是那最后一步,像道无形的墙,有人撞得头破血流,有人丢了性命,有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坐上龙椅。
秦朝的扶苏、清朝的多尔衮、唐朝的太平公主,他们差的到底是运气,还是本事?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些“准帝王”的遗憾里,藏着多少权力游戏的残酷真相。
一、储君的“一步之遥”:稳了名分,输了人心与时机
扶苏的悲剧里,最让人意难平的是什么?
他是秦始皇的嫡长子,打小就跟着蒙恬守边关(上郡,今陕西榆林),朝堂上下都认他这个未来的皇帝。
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病倒,临死前特意拟了遗诏,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这意思再明显不过,就是要传位给他。
可谁能想到,这份遗诏还没送出去,秦始皇就咽了气。
赵高和李斯一看机会来了,偷偷改了遗诏,把“传位扶苏”改成“赐死扶苏”。
消息传到边关,蒙恬当场就急了,拉着扶苏说“陛下在外巡游,没立太子,这诏书说不定是假的,咱们先回咸阳问清楚啊!”
换作别人,就算不反,也得先弄明白再说。
可扶苏偏不,他红着眼说“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拿起剑就抹了脖子。
他离皇位就差一趟回咸阳的路,却把“忠孝”当成了催命符。
胤礽
胤礽做了36年太子,最后却落得圈禁至死,问题到底出在哪?
康熙刚登基没几年,就把才1岁的胤礽立为太子,生怕这江山没人继承。
胤礽当了36年太子,朝堂上一半的官员都跟着他,连康熙都常说“这孩子以后能当大任”。
可谁能想到,当了几十年太子,胤礽的心态变了。
他觉得康熙在位太久,自己等不及了,不仅私下结党,还敢跟康熙叫板,甚至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这话传到康熙耳朵里,老爷子彻底寒了心。
第一次废了他,后来心软又立了回去,可胤礽还是不知收敛,变本加厉地搞小动作。
最后康熙没办法,只能再次废了他,把他圈在咸安宫里(北京故宫内),直到死都没再放出来。
他离皇位近到能摸到龙椅的扶手,却把“太子身份”活成了催命符。
二、权臣的“一步之遥”:握了兵权,输了决断与野心
多尔衮
多尔衮手握八旗精锐,顺治帝还是个孩子,他为啥没敢称帝?
清朝能进关,一半的功劳得算在他头上。
皇太极死后,他手握八旗精锐,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才6岁,根本没能力掌权。
当时朝堂上,有人劝他“您不如自己当皇帝,没人敢说不”。
可多尔衮犹豫了,他怕落个“篡权”的骂名,也怕得罪那些支持皇太极后代的贵族。
最后他没称帝,只当了个“摄政王”,后来又加了“皇父摄政王”的头衔,穿的衣服、用的仪仗,跟皇帝没两样。
可就是差了“登基”那一步,他始终是个臣子。
更可惜的是,他才39岁就病死了,还没等下葬,顺治帝就翻了旧账,把他的坟挖了,爵位也废了。
他离龙椅就差掀帘子的力气,却把“名声”看得比江山还重。
韩信
韩信手握30万大军,能左右楚汉胜负,为啥偏偏不反?
楚汉争霸的时候,韩信手里握着30万大军,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着打,项羽也怕韩信帮刘邦。
当时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反的时候,特意把天下地图铺在军帐里,指着齐地的山川河流说“您占着这里,东有大海,西有黄河,南能牵制刘邦,北能震慑匈奴,只要您点头,三分天下就定了”,可韩信盯着地图看了半天,还是摇了摇头。
他说“刘邦对我有恩,他给我饭吃,给我兵权,我不能背叛他”。
蒯通急得直跺脚,说“您现在功高盖主,刘邦现在用您,以后肯定会杀您”。
韩信不听,还是帮刘邦打败了项羽。
可汉朝建立后,刘邦果然开始忌惮他,先把他从楚王贬成淮阴侯,最后吕后找了个由头,把他骗到长乐宫的钟室里(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杀了。
他离皇位近到能左右天下大势,却把“忠诚”当成了致命的弱点。
三、宗室的“一步之遥”:有了野心,输了谋略与对手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能左右唐朝朝堂,为啥斗不过年轻的李隆基?
太平公主的一生,活成了唐朝最耀眼的“女强人”。
她是武则天的女儿,从小就跟着母亲学权谋,后来参与诛杀韦后,帮着自己的哥哥李旦当上了皇帝。
李旦当了皇帝后,什么事都跟太平公主商量,朝堂上的官员,一半是她提拔的,连宰相都得看她的脸色。
当时的太子李隆基,还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太平公主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自己能随便拿捏。
她甚至跟李旦说“这太子太年轻,不如换个人当”,还偷偷策划政变,想把李隆基赶下台,自己掌权。
可她千算万算,没算到李隆基比她还狠。
李隆基提前知道了她的计划,先下手为强,带兵杀了她的党羽,还把她逼得自杀。
她离皇位近到能掌控半个朝堂,却把“对手的年轻”当成了自己的底气。
奕訢比咸丰能干,道光帝也犹豫过,为啥最后没选他当太子?
奕訢的遗憾,更多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他是道光帝的第六子,聪明能干,骑马射箭、读书写字都比四哥奕詝(后来的咸丰帝)强。
道光帝也犹豫过,到底立谁当太子,还特意考了他们两次。
第一次考骑马射箭,奕訢射得最多,道光帝很开心;可第二次考“仁孝”,奕詝跪在地上哭着说“父皇身体不好,儿臣不想谈国事,只想让父皇长寿”,这话戳中了道光帝的心。
道光帝觉得奕詝更孝顺,最后把皇位传给了他。
奕訢虽然后来当了恭亲王,帮着慈禧搞洋务运动,可始终是个臣子,一辈子都没摸到皇位的边。
他离皇位近到能让父皇犹豫,却把“能力”当成了唯一的筹码。
万历皇帝
四、皇子的“一步之遥”:赢了偏爱,输了规则与大局
万历帝为了朱常洵,跟百官吵了15年,为啥还是没立成太子?
朱常洵是万历帝最疼爱的儿子,没有之一。
万历帝喜欢他的母亲郑贵妃,连带着也把所有的好都给了朱常洵。
按照明朝的规矩,应该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可万历帝偏不,非要立朱常洵。
为了这事,万历帝跟朝堂上的官员吵了15年,还故意不上朝,想逼官员们妥协。
官员们也不让步,天天上书说“祖制不能改”,有的甚至因为这事被罢官、被贬。
可就算这样,万历帝最后还是没拗过“祖制”,只能把朱常洵封为福王,让他去洛阳就藩。
后来李自成攻破洛阳,把朱常洵杀了,还把他的肉煮了汤。
他离皇位近到能让父皇跟百官对抗15年,却把“父皇的偏爱”当成了万能的钥匙。
李继岌手握军功和兵权,眼看能继位,咋就突然自杀了?
李继岌的结局,更像是一场“意外”。
他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后,率军平定了前蜀,手里握着军功和兵权,是所有人都认可的继承人。
可就在他准备回京城登基的时候,京城传来消息,李存勖被叛军杀了。
李继岌赶紧往回赶,想趁着权力真空的时候继位。
可他手下的士兵却慌了,因为这些士兵大多是前蜀的降兵,怕回到京城后被清算。
士兵们越想越怕,最后干脆哗变,逼着李继岌自杀。
李继岌没办法,只能哭着拿起剑,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他离皇位近到能看到龙椅的影子,却把“部下的人心”当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结尾
这些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人,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优势。
扶苏有名分,多尔衮有兵权,太平公主有谋略,朱常洵有偏爱,可他们都输了。
输的不是运气,是对权力的误判:扶苏太天真,把忠孝当成了一切;多尔衮太犹豫,把名声看得太重;太平公主太自负,低估了对手的狠辣;朱常洵太依赖,把偏爱当成了保障。
皇位前的那一步,从来不是物理距离的远近,而是人性与权力的博弈。
懂规则,知进退,能决断,才能跨过那道看不见的墙;反之,就算离得再近,也只能成为权力游戏里的“局外人”。
金句:皇位前的那一步,从来不是用脚走的,是用心算的。
算得透人心,扛得住诱惑,抓得住时机,才能跨过去;
只要算错一步,哪怕离得再近,也会摔进万劫不复的坑。
标签
参考文献
1.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司马迁)
2.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司马迁)
3. 《清史稿·诸王传》(民国·赵尔巽等)
4. 《旧唐书·太平公主传》(后晋·刘昫等)
5. 《明史·诸王传》(清·张廷玉等)
6. 《新五代史·唐家人传》(宋·欧阳修)
7. 《资治通鉴·汉纪》《资治通鉴·唐纪》(宋·司马光)
来源:三湘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