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苏联在太空竞赛中遥遥领先。可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成功,瞬间扭转局势,苏联的航天骄傲,被狠狠击碎。
冷战铁幕下,美苏在太空领域的角力激烈异常。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苏联在太空竞赛中遥遥领先。可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成功,瞬间扭转局势,苏联的航天骄傲,被狠狠击碎。
为在太空竞赛中重夺优势,苏联急于推进航天工程,这也为后续悲剧埋下隐患。
苏联的太空运载火箭
1971年4月19日,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发射升空,这是世界上首个空间站。
紧接着,苏联发射“联盟10号”载人飞船,试图送宇航员进入“礼炮1号”,但对接失败。
于是在6月6日,“联盟11号”飞船发射,多布罗沃利斯基、沃尔科夫和帕察耶夫三名宇航员奔赴太空,目标是与“礼炮1号”对接。
三名宇航员不负众望,成功与礼炮一号的对接,并顺利进入空间站。在空间站的23天里,他们进行了100多项实验活动。
甚至还首次通过电视直播,让全苏联人民看见,空间站里的生活,看见地球在舷窗外的蔚蓝模样。这些画面,曾让无数苏联人热泪盈眶。
从月球表面看地球
然而,在他们返回地球时,命运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6月30日,飞船开始返回地球。起初一切顺利,飞船离开空间站后,始终同地面保持联系。
在接近地球时,飞船启动了制动火箭,按照程序,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宇航员乘坐返回舱进入大气层。
由于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坠落速度非常快,会因“黑障”现象与地面暂时失去无线电联络。
这是因为高速飞行产生的等离子体,屏蔽了电磁波,属于正常情况,地面控制室丝毫不担心。
果然,半个小时后,飞船顺利降落在预定区域,等候多时的工作人员,兴奋的打开飞船舱门时,准备迎接英雄凯旋。
眼前的场景却让他们惊恐万分。三名宇航员一动不动地倒在座椅上,面无表情,脸上布满了深蓝色的斑点,耳朵和鼻子全是血迹。
尽管医生马上进行抢救,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他们早已牺牲。
这一悲剧震惊了全世界,经过苏联航空航天局数月调查,终于查明了事故原因。
原来,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产生的巨大震动,导致返回舱的压力阀被震开。
由于当时飞船还在外太空,外部压强极小,而返回舱内压强很大,在极短的时间内,舱内空气迅速泄漏,仅仅30秒不到,返回舱内就变成了真空状态。
三名宇航员瞬间陷入了急性缺氧窒息的环境,体液也开始沸腾。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飞船指令长多勃罗沃列斯基,听到了漏气的声音,他迅速检查舱门,并关闭无线电寻找声音来源,很快发现是位于自己座椅下的压力阀出了问题。
他深知必须在十五秒内完成密封,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由于压力的急剧变化,他们的血管迅速爆裂,短短10秒内就失聪和失明,在真空中,没有人能够存活超过90秒。
其实,这起事故本来可以避免,但为了完成对接,原本只能装载两人的飞船里,硬生生的塞进去了三人。如此一来,他们在返回舱里。就无法穿上宇航服了。
这一急功近利的举措,最终将他们推向了死亡。
这起事故发生后,三名航天员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遗体安葬在红场加加林的墓地旁边。
同时,苏联设计师对联盟号飞船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要求限员2人且宇航员必须穿着航天服。
礼炮一号空间站再也没有人光顾,于当年10月11日坠轨,在太平洋上空被烧毁。
美国也对阿波罗登月舱和指挥舱进行了全面排查,并规定,下降阶段也必须穿上宇航服。
从技术层面看,航天器发射与返航,是最危险的两个阶段。发射时,火箭发动机故障、整流罩卡滞、分离异常,或是入轨后太阳能电池板无法展开,任何一点意外,都可能让任务戛然而止(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仅73秒,就因一个O型环密封圈失效,而轰然解体,7名宇航员永远留在了太空)
飞船返回地球的路同样凶险。要精准完成姿态调整、舱段分离,再入大气层时,气动加热会把舱体外部烤到1000多℃;
下降到距地面约10公里时,得靠降落伞减速,着陆瞬间还要靠反推发动机缓冲,每一步都容不得差错。
人类探索太空的每一步,都浸着先辈的血泪。是他们用生命为后来者铺就了道路,这份勇气与牺牲,永远值得人们记在心里。
来源:意想不到的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