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最伤肾的4类药名单公布!医生忠告尤其第1种,很多人家中常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9:47 2

摘要:说话的是位62岁的老爷子,新冠第8天,退烧药、止咳糖浆、抗病毒冲剂、朋友给的“国外神药”一把吞,尿量从每天1500毫升直接掉到200毫升。

“药吃完,尿没了”——这不是段子,是上周肾内科值班室里最安静的一句抱怨。

说话的是位62岁的老爷子,新冠第8天,退烧药、止咳糖浆、抗病毒冲剂、朋友给的“国外神药”一把吞,尿量从每天1500毫升直接掉到200毫升。

肌酐飙到380 μmol/L,正常上限的4倍。

医生只淡淡一句:药物性肾损伤,住院吧。

老爷子愣住:“我吃的都是非处方药啊,怎么就把肾吃废了?

非处方,不代表“肾”能扛。

疫情后,这类场景几乎成了肾内科的“日常打卡”。

《柳叶刀》子刊去年摸底,全球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三年里蹿升37%,中国数据更直白:2023年因此住院的人次再涨15.6%,一半以上是混吃五六种药的老年人。

药名听着人畜无害——对乙酰氨基酚、左氧氟沙星、布洛芬、莫努匹韦——可它们在体内走肾代谢这条单行道,一旦堵车,肾小管上皮细胞先被碾成渣。

堵车的起点常常是“线粒体罢工”。

最新肾活检电镜图像里,药物浓度高的区域,线粒体像被戳破的气球,膜电位说没就没。

能量断供,细胞只能启动“自杀程序”,大量碎片冲进尿液,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三件套齐活。

更麻烦的是,有些人天生CYP450酶系变异,别人吃三片没事,他一片就爆表,基因彩票说翻脸就翻脸。

老爷子还算幸运,住院第七天尿量回来了。

隔壁床就没那么走运:34岁程序员,痛风发作连吃7天“日本止痛药”,肌酐从80冲到500,直接透析。

医生查房时甩下一句冷知识:对乙酰氨基酚24小时超过4克就能撕出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很多复方感冒药每片含250毫克,一天吃16片就踩红线,偏偏说明书字号小得像蚂蚁。

中药也不是避风港。

瑞金医院去年把何首乌拎出来“示众”:连续三个月每天15克煎水喝,肾间质纤维化到不可逆,切片下像老树皮。

国家药监局干脆把雷公藤多苷片等10种中成药列入重点监测,黑框警告加粗:长期服用请每两周查一次eGFR,别等腰酸才想起肾。

有人把锅甩给“特殊时期囤药”,其实根子还是“没人把肾当回事”。

ISN去年更新的指南里塞了一张“药物肾毒性风险量表(DRAS)”,把年龄、基线肾功能、合并用药、感染状态全部量化,分数≥7分就建议换药或减量。

可惜国内大部分门诊还没空算,患者更不知道。

于是,最简单粗暴的自救办法反而成了“48小时尿检”——吃完新药两天,拿试纸蘸一下晨尿,蛋白或潜血阳性,立刻停药+就诊,比任何事后补救都便宜。

技术派也有新玩具。

NephroCheck这类APP把肌酐、尿NGAL、KIM-1拉进算法,输入体重、药名、剂量,秒出“肾毒性概率”,红黄绿三色预警,比看天书说明书直观。

北京协和已经把这套系统嵌进电子病历,医生开左氧氟沙星前,系统弹窗:患者eGFR 65 ml/min,建议减量至250 mg qd,否则肾损伤概率升3倍。

点“强制开立”得填理由,病历留痕,扯皮空间瞬间归零。

当然,最省肾的办法还是“少即是多”。

能外用不口服,能单药不联合,能5天解决绝不拖到7天。

新冠那波过后,欧美诊所流行“绿色处方”:先问一句“有没有肾毒性更小的替代?

”——普通头痛先上物理降温,痛风急性期首选秋水仙碱低剂量而非NSAIDs,糖尿病直接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组合,把对肾的压力降到最低。

数据显示,这套“绿色”流程让药物性肾损伤再入院率直接砍半。

说到底,肾不会喊疼,它只会悄悄把尿量减少、把泡沫加多、把夜尿次数抬高。

等腰子真痛了,往往已经错过刹车点。

下次再遇到“神药”推荐,先别急着往嘴里倒,打开国家药监局的小程序,把药名输进去,看看最新警示,再算一遍eGFR,花30秒,换后半辈子不透析,怎么算都值。

来源:聪明鲸鱼mbrB2Q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