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次月考放榜,总能看到家长们对着成绩单皱眉摇头,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讲台上那道欲言又止的目光。学生的失利,何尝不是扎在教师心上的一根刺?那些深夜批改的作业、精心设计的课堂、反复修改的教案,最终化作试卷上刺眼的分数时,教师的付出仿佛成了无人认领的废墟。
每一次月考放榜,总能看到家长们对着成绩单皱眉摇头,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讲台上那道欲言又止的目光。学生的失利,何尝不是扎在教师心上的一根刺?那些深夜批改的作业、精心设计的课堂、反复修改的教案,最终化作试卷上刺眼的分数时,教师的付出仿佛成了无人认领的废墟。
被量化的热爱
教师把课堂变成魔术秀场:用段子讲解文言虚词,模仿历史人物逗笑全班,连板书都设计成思维导图的模样。可当学生依旧在阅读理解题上大片留白时,这些努力立刻沦为绩效考核表上的"教学效果不显著"。有位老教师在日记里写道:"我送走的学生记得我讲的笑话,却记不住笑话里藏的考点,这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
无人拾取的付出
学生总抱怨"老师只喜欢优等生",却看不到教师办公桌抽屉里厚厚一摞学困生档案:为作文困难户整理的50篇范文,给古诗词薄弱者手抄的平仄规律表,甚至自费购买给进步学生的奖品。这些沉默的投入很少被计入评估体系——教育部门盯着及格率,家长盯着排名,而教师那些润物细无声的心血,最终随着揉皱的试卷一起被丢进垃圾桶。
双向救赎的可能
真正有效的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当学生在周记里写下"这次月考让您失望了",却不知道这句话让教师红着眼眶把教案重写了三遍;当教师顶着黑眼圈设计分层作业时,也该有人看见那些在台灯下改正错题的身影。教育最深的伤痛,莫过于一方在拼命摆渡,另一方却忘了自己也要划桨。
下次展开成绩单时,或许我们该留一行目光给那个帮你核对错题的人。毕竟刺骨的寒风中,学生攥着试卷的手会冷,教师捧着考纲的手也会抖。
来源:苍客公考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