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国庆假期,科技圈被OpenAI投下的一枚“深水炸弹”震动——Sora 2视频生成模型及其独立应用正式发布。朋友圈瞬间被各种炫酷的AI生成视频刷屏,但在惊叹之余,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现:当制作以假乱真的视频变得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我们该如何判断所见之物的真假?
这个国庆假期,科技圈被OpenAI投下的一枚“深水炸弹”震动——Sora 2视频生成模型及其独立应用正式发布。朋友圈瞬间被各种炫酷的AI生成视频刷屏,但在惊叹之余,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现:当制作以假乱真的视频变得像发朋友圈一样简单,我们该如何判断所见之物的真假?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关乎信任的挑战。
Sora 2最引人注目的功能之一是“客串(Cameo)”。用户通过上传一段包含面容和声音的视频进行验证,即可创建自己的数字分身,并将其植入任何AI生成的场景中。这虽然有趣,但也带来了新的身份安全风险。
关键在于,即使你本人非常注重隐私,你的朋友或陌生人也可能在生成视频时,未经你明确、清醒的同意,就将你的数字形象用于某些尴尬或恶搞的场景中。虽然平台设置了通知机制和权限控制,但这种技术被滥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可能成为新型网络霸凌或欺诈的工具,对个人声誉造成伤害。
Sora 2的出现,显著降低了制作高度逼真虚假视频的门槛。更值得警惕的是,它将深度伪造技术包装成一种轻松、娱乐化的短视频体验,这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公众对虚假内容的警惕性。
可以想象,一段看似是朋友分享的、某位公众人物在私人场合发表惊人言论的“恶搞”视频,很可能在家族群、朋友圈中病毒式传播。但其内容可能完全是AI虚构的。当虚假信息穿上娱乐的“糖衣”,其欺骗性和传播力会大大增强,可能侵蚀社会信任的基石,甚至影响公众的判断力。有记者实测发现,用Sora 2生成的换装视频,甚至其亲密伴侣在第一时间都未能察觉有异。
在版权处理方面,Sora 2采用的“选择退出(opt-out)”机制引发了不小争议。这意味着,除非版权方(如电影公司、艺术家)主动找到OpenAI并提出要求,否则模型默认可以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训练和生成。
这对于独立的创作者和小型工作室而言,维权成本较高。他们的作品可能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AI模型使用。尽管OpenAI表示已与部分大型版权方合作,并禁止生成知名公众人物形象,但版权边界依然模糊,给原创内容生态带来了不确定性。
Sora 2能够生成与画面精准匹配的背景音、环境声甚至角色对话,极大地提升了视频的沉浸感。这种能力使其能够高度模拟和触发人的情感反应。
潜在的隐忧在于,我们可能会逐渐习惯并沉迷于这些由算法精心计算后推送的、完美符合我们喜好的“伪情感”内容。当AI能够轻易地制造感动、愤怒或欢乐时,我们对于真实世界中那些复杂、不完美但却真挚的情感连接的耐心和鉴赏力,是否会悄然下降? 这可能对人际关系的深度产生微妙的负面影响。
Sora 2的亮相,无疑打开了创意表达的新世界,但它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技术进步背后必须面对的伦理、安全和社会责任问题。
作为用户,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时,保持一份审慎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不轻信看似惊人的视频,尊重他人的肖像权和版权,珍惜真实世界的情感互动,是我们在这个信息愈发复杂的时代能够为自己设立的重要防线。
技术的未来充满想象,但人的理智、良知和辨别力,才是确保我们在这片新海域中不会迷失的灯塔。
来源:旺旺的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