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店铺门口挂着纸灯,而店铺内则是白粉底、红唇线、乌发高挽的女子坐在榻榻米上。
在日本店铺门口挂着纸灯,而店铺内则是白粉底、红唇线、乌发高挽的女子坐在榻榻米上。
相信看到这种形容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艺伎”。
但是关于日本艺伎这张职业还有两极分化的看法,有的人会觉得夸张,而有的人则反而觉得优雅。
可如果要是深扒日本的历史你会发现,在日本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不只是表演者,甚至还被推上了政治和社会舞台的边缘位置。
相信很多人看见这样的字眼会觉得难以置信,可是这是真实的。
他们在从前可以说是时而是体面的门面,时而又是被忽略的影子。
其实在很多国家,从事色情行业都是违法的,日本也不例外。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竟然产生了一个奇葩现象,那就是越禁越乱。
这可给当时的政府愁坏了,谁知最后他们竟想着地方官府与其扑火,不如划线。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专门的游廊、茶屋以及官办的“管制区”逐步出现,而且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竟然还带来了买卖有章,利润可控的模样。
可越是这样,越有人钻空子,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有的人竟然开始用歌舞当招牌,从而接“上门”的活儿。
而且这种现象的产生,竟然还让这个市场有了竞争意识。
为了能有更多的客户资源,这些女生也开始学琴棋书画,还讲究谈吐举止。
但是因此也造成了一种混乱的现象,那就是唱的、跳的、陪的,界限被混成了一锅粥。
但是艺伎这个职业能够进入上层社交,靠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德川家建立幕府之后的安排。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住地方的大名,便要求他们定期到江户居住。
这也就导致了大量的男性阶层长年聚在这个政治中心,那么必然发生的状况就是城市人口性别比失衡。
除此之外,也出现了一个奇葩现象。
那就是夜生活开始变得热闹得很,但是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热闹。
而是舞台上竟然开始有男扮的歌舞,而且台下坐的多是武士与商贾。
场面看久了之后,管制就来了,于是就规定男角受限,让女角登场。也因此表演开始变得更柔和了,也更符合当时的审美。
可是虽然舞台换人了,但是需求可没换,没想到艺伎这行就这样站稳了。
但是到了这种时候,问题也会开始冒头。
既然许多人开始打着表演的旗号做别的,那么客人看见的“唱曲的”就会当成同一类,这对真心钻研技艺的女子其实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于是为了能够把自己与妓女生意进行区分,茶屋和行会就开始介入进去并且定规矩。
那就是卖艺的,不接另外的生意。
但是规矩如果只是在嘴上说绝对不算数,于是就开始采取其他方法。
于是服饰就成为了区分他们职业的“证件”。
就比如在和服腰带打结的位置、衣领颜色以及头上簪与梳子的搭配,都有讲究,特别容易分辨。
但是仅靠装扮肯定是不够的,所以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一些制度。
制度要求女孩进门要先做学徒,跟着前辈学习,站后台伴舞,总之就是要她们先练规矩,再上台面。
而这个过程需要几年的时间,只有熬过这个过程才能够升为“一本”,独立接席。
别看艺伎门面挺光鲜,又是有专门的服饰还有专门的规矩,可里子终究还是紧的。
因为其实艺伎多半是挂在某家屋里的名下,而且是有账本的。
上面清清楚楚的记着,衣装费用、学费、日常花用,样样都记的十分清楚,所以说欠的总要还。
于是也就相当于“卖身契”了,她的去向是由“屋里人”安排的,独自外出并不常见。
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免不了有人会成为她的“资助者”,承担大笔费用,换取长期的专属往来。
在外界看来,这仿佛是雅致的社交。
但只有当事者才知道,她们选择不多,而且关系也复杂。
甚至于她的一举一动,都常常被当做是“资助者”品位的延伸,这也就是说她们在
到了幕府末期,外部压力加大,内部矛盾也开始抬头,行为举止上是要有分寸的,甚至笑和喝酒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舞台不仅在茶屋里了。
倒幕的风起云涌把很多边缘群体卷进去。
而茶屋是公认的消息流通最广的地方,而这里面的艺伎接触的多是有身份的来客,消息自然多。
于是艺伎开始成为传话筒,有时候帮人传话,还有人帮忙打探,甚至有人直接干脆把刀递给了想要动手的人。
历史上关于名伎协助维新派、借着被宠的身份获取情报、乃至刺杀要人的故事数不胜数。
但是就算如此,她们还是会被讨论。
就比如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对外打开门,艺伎这种职业就被以“传统文化”的身份推到了世界面前。
关于艺伎的讨论可谓是指数上升,就比如会有人问为什么白粉底这么白?
对此有人解释说是烛光之下更显得面庞清楚,而且唇线之所以要弄这么红,是为了让人看着视觉记忆更强。
虽然客人无一不对这个职业产生好奇,但是日本也乐于将这份“风雅”当名片。
看来大家的问题,可以看出来,外来的目光多集中在仪式、服饰、姿态上,而忽略了背后的行当逻辑。
要知道这其实仍然是一个高度功利的体系。
能够让人们看见的台前的诗酒文章,其实也不过是为了台后的效用服务。
需求变,行当就会随之调整;秩序变了的话,行当就要重新站队,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
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价值绝不止于此,而是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的,其实从来都与“实用”挂钩。
如果这个看不太出来的话,可以看看战时与战后,实用的阴影其实更清楚。
我们也不得不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当社会需要女性承担代价时,牺牲往往先落在风月圈子里。
这话可能听着是很刺耳的,但是这实实在在确实是历史的一部分。
当和平年代到来的时候,外来文化得到迅速涌入,使得新型娱乐业、时尚业以及影视圈占了人们的空闲时间。
于是乎消费场景变得更现代,表达方式也变得更自由了,艺伎的功能逐渐被替代,礼数与程序成了负担。
虽然这个行业现在仍然还在,但是伴随着市场的缩小,入行者变得越来越少了,愿意长期忍受训练与规矩的年轻人也越来越难找。
有人也为此不免发出疑问,那就是艺伎虽然自称“卖艺不卖身”,这是不是就是一种遮羞?
其实与其这样问,不如看社会在把她们摆在哪个位置。
因为制度的原因,所以一度把她们推向“社交润滑剂”的角色。
后来又在政治需要的时候,被卷到风口浪尖;以及在国家需要“文化名片”的时候,她们就必须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走出去微笑。
虽然这种个体努力只真不假,但是被行业摆布也是不虚的。
其实算到最后还是一笔效用账罢了。
一旦再把视角抬高一点。
在东亚的文化地图上,日本确实在不同历史阶段吸收过儒家、佛教、工艺与礼制的东西。
但落地的解释往往则是更注重秩序、服从与集体需要了。
也就是说其实艺伎所在的这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社会运转”紧密相连的。
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一旦时代变动一到来,不管是谁很轻易就能调整她们的位置。
其实到了今天,娱乐产业的链条已经变得足够长,而且选择也足够多了,消费审美也换了好几轮。
像音乐节、综艺、偶像、动漫、游戏等这些新的文化工业可以说是在源源不断提供“情绪产品”。
那就是说现如今传统的艺伎表演仍有观众,其实更多的是被当作遗产去看,亦或者是被当作旅游路线的一环,已经称了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这种文化现象应该并指怎样的态度去看待。
其实艺伎这个行当之只不过是在不同阶段承担了不同任务。
翻看历史的话,会发现此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所以说今天我们讨论她们,不妨多看两层:第一层可以看审美与技艺,而另一层则看制度如何借力。
如此其实才是看待她们最好的方式。
看到这里不禁有人发问了,既然日本能不断向外输出文化,为什么这一块却在退潮。
其实答案就在明面上。
现如今流水线式的娱乐其实更符合现代传播,因其内容形式快、可复制、受众大。
但是艺伎却不同,它是需要慢慢学、慢慢看、慢慢体会的门类。
慢与快的博弈,其实在任何社会都会发生。
慢并不等于没价值,快也不等于浅薄,只是说各有各的特色以及发展。
艺伎的土壤虽然在缩小,但是新品类的土壤在扩张,这就是当下的现实。
等到有一天,也许我们只在展览与故事里再见到她们,这未必是坏事,但也未必是好事。
这个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种被称为“传统”的事物,或者曾经被称为的事物,都曾与权力、市场与个人命运纠缠在一起。
来源:厉羽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