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战舰36门炮碾压中国船?郑成功用一场胜利,打破西方偏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7:03 1

摘要:西方学者认为,郑成功之所以能收复台湾,是荷兰舰队当时并没有停靠在台湾,而郑成功正是趁这个机会才能收复台湾,不然以荷兰舰队的无敌程度,郑成功是无法获取胜利的,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西方学者认为,郑成功之所以能收复台湾,是荷兰舰队当时并没有停靠在台湾,而郑成功正是趁这个机会才能收复台湾,不然以荷兰舰队的无敌程度,郑成功是无法获取胜利的,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大约1500年之前,大型火炮战舰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大约在这个时期,舰船上才开始出现炮眼,最早可能是在法国。

1502 年,在第一次卡纳诺尔战役第一次卡纳诺尔战役,葡萄牙船只使用火炮击败了卡利卡特的海军力量。

到了1700年,欧洲国家开始制造装备精良的强大帆船,其多层炮甲板可发射舷侧炮火,这是东亚船只无法抵挡的。

欧洲海军力量的发展缓慢,也曾遭遇过失败,但公平地说,欧洲人离家很远,而且经常在国内打仗!

1521年,在屯门之战中,一支由50艘明朝中国帆船组成的舰队,在火筏的帮助下,击退了由5艘卡拉维尔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舰队,虽然中国帆船使用了火炮,但最初在与装备更精良的卡拉维尔帆船的较量中处于劣势。

在地中海,桨帆船是当时的主流,正如 1571 年决定性的勒班陀海战所见。勒班陀海战标志着主力桨帆船时代的终结。

1588 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战败后,人们开始研制强大的三桅帆船,并配备能够摧毁敌舰的火炮

1633年,明朝在辽罗湾击败了荷兰舰队。尽管荷兰舰队战术精妙,数量众多,且荷兰船只与欧洲船只相比规模较小,但明朝未能充分利用胜利果实,因为荷兰舰队的航海能力使其得以逃脱。

明朝建造了一些带有欧式炮眼的双层甲板船,荷兰目击者称这些船建造精良,装备重型火炮。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记忆中从未见过如此规模庞大、装备精良的帆船舰队。

其中一些被荷兰人烧毁。然而,这些船只的性能难以确定;英国旅行家彼得·芒迪称,这些船只仅装备了一磅重的玩具枪。

1661年,南明海盗王郑成功在台湾待荷兰舰队因天气原因散去后,将荷兰人赶出了台湾,后来,在荷兰舰队的协助下,南明被击败。我记得,书中没有描述任何强大的中国战舰。

到1700年,诸如“王子”号这样的舰船正在建造中,并装备了100门大炮。另见类似尺寸的瑞典“克朗”号。

这种大小的船只拥有三层甲板和一百门大炮,可以击败1850年之前建造的任何亚洲船只。

16世纪海上力量的崛起,或许源于国家选择的共同作用:中国和日本专注于其他领域,而欧洲列强则在海外寻找和争夺资源,

海外竞争和国内战争引发了军备竞赛,到16世纪末,亚洲列强除了在本土海域外,无力争夺其他海域。

亚洲确实存在海军强国,但这些强国往往是“海盗王国”,就像北非的巴巴里海盗一样。

亚洲列强吸收欧洲武器的速度并不慢,葡萄牙对轻武器和火炮的影响在中国和日本的军械中都可见一斑。然而,他们似乎有一种“追赶”的感觉,安德拉德指出了中国人对欧洲武器原理理解不足的地方。

1650 年左右,荷兰的航海艺术家们才刚刚能够绘制出精确的图纸或模型,但在那时,了解船舶设计仍存在很多困难。

模型建造者很难了解欧洲船舶的细节特征,更不用说亚洲船舶了。造船工人很少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知识记录在纸上:有些人是文盲,有些人则更愿意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

如果一个人从事学术研究,他经常会发现我们在教科书中发现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是基于脆弱的原始资料,就像一个人发现恐龙的绘画是基于由化石趾骨或牙齿组成的古生物学一样。

同样,我们可以在博物馆看到巨型宝船或装甲龟船的“模型”,但稍加调查就会发现,这些只不过是猜测而已。

海军战术的演变与海军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反馈回路:查阅16、17世纪亚洲海战的资料似乎表明,当时的船只规模较小,登船是战斗的主要目的。相比之下,在欧洲,我们可以看到,在1588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中,西班牙人使用的是格斗和登船战术,而英国人则使用的是“防区外射击”战术。

防区外射击方法需要:

强大的火炮足够坚固的船只可以承载大量枪支,海上火炮技术掌握成功发挥火力的战术能力。

建造内部强度高、稳定性强的军舰,以运载和发射重型火炮是一项重大挑战。从16世纪初开始,英国的造船工艺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引入了地中海式的平铺船体技术,取代了北欧早期流行的板条式造船法。平铺船体采用刚性框架,然后将木板固定在框架上,相邻的船板之间没有直接连接。框架的强度和刚度使其能够运载重型火炮。

16 世纪中叶,英国的造船工人逐渐掌握了这些技能(玛丽玫瑰号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技能随后传播到其他欧洲海军,最终火炮重量达到舰船排水量的 7-8%。

在找到基本技术之后,大型炮舰不断发展,尺寸逐渐增大,战术火力也大大增强。

我之前曾说过,17世纪中欧海战并非一边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欧洲的个别舰船就不比同期的中国舰船更强大。

红发人建造的船高如山,坚固如铁桶,坚固到无法摧毁……最终,根本无法抵挡他们。他们轻松地穿越海洋,无需担心被击败或损坏。

在海战中,一艘荷兰战舰凭借其火炮优势,经常可以对付多艘战船。一位西班牙传教士目睹了一场一百多艘中国战舰与十五艘荷兰舰队的战斗,他写道:“荷兰战舰的实力与其他所有战舰不相上下,因为最小的荷兰战舰也装备了三十六门重型火炮。”

但这并不一定能保证胜利,因为荷兰船只可能会被烧毁或被登船夺取。

在台湾荷兰热兰遮城围攻战中,荷兰舰队剩余的四艘战舰出击,攻打了大约五十艘中国帆船。它们给郑成功舰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尽管荷兰旗舰“赫克托尔”号最终起火爆炸(炸毁了数艘中国帆船),但其余三艘战舰在与众多中国船只搏斗并多次遭到登船攻击的情况下,仍然成功逃脱。

荷兰船只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其复杂的索具使其能够比中国帆船更顺风航行。不同的资料对其航行能力存在争议,而由于我只驾驶过小艇,因此自认能力不足。不过,总的来说,欧洲索具除了顺风航行外,在其他情况下都表现得更好。

即使在19世纪40年代,中国人还无法制造出运载重型火炮的船只。

宾厄姆中尉回忆说,在1839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期间,在早期的战斗中,军舰很容易被皇家海军的战舰击败:

皇帝现在下令按照蛮族的战舰模型建造几艘战列舰。

怎么办呢?清廷使臣埃勒普听说过有这种船,但是没有见过,也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

他颁布了一道法令,指示宁波的总建造师建造几艘与英国大型船只一模一样的仿制品,在深思熟虑后,他发现自己完全没有能力遵守这项强制性命令,于是采取了中国人摆脱困境的惯用方法自我了断。

厦门被下令建造一批新型军舰。大约一年后,厦门沦陷,在港口发现了一艘由护卫舰改造的军舰,上面装有32门火炮,这是一个极为罕见的数字,此前中国从未在每艘军舰上安装超过10门火炮。

一艘装备32门火炮的帆船能否与拥有两百年设计和使用经验的类似英国护卫舰相抗衡,这一点值得怀疑。

如果中国人在1840年都无法建造出一艘性能强大的船只,那么在17世纪他们是否能建造出一艘性能强大的船只就值得怀疑了。

结论:即使当时郑成功的战船不如荷兰舰队先进,也未像荷兰那样配备多门火炮,但是郑成功使用战术得当,荷兰殖民者最终落败是事实,并不是所有战役都要依靠先进的武器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兵法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现在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的武器现在也是世界领先水平,也再不容任何歪曲中国军力的外国人指手画脚。

来源:搞笑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