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狮的脑袋上顶着一圈蓬松的鬃毛,走起路来威风八面,活像古代将军披着战袍出征。可再看看家里的猫咪,或是电视里的非洲野猫、美洲豹、猎豹、花豹、甚至是老虎,一个个精干利落,浑身透着灵巧劲儿。同样是猫科动物,样貌咋差别这么大呢?难道狮子真不是“猫”?
雄狮的脑袋上顶着一圈蓬松的鬃毛,走起路来威风八面,活像古代将军披着战袍出征。可再看看家里的猫咪,或是电视里的非洲野猫、美洲豹、猎豹、花豹、甚至是老虎,一个个精干利落,浑身透着灵巧劲儿。同样是猫科动物,样貌咋差别这么大呢?难道狮子真不是“猫”?
表面上看,狮子像是被大自然单独拎出来打扮了一通,但其实它的长相变化,背后藏着的是生存策略、气候环境和基因的深层影响。今天唠唠,为啥狮子长得这么“另类”,而其他猫科亲戚们反倒都走“低调路线”。
要说猫科动物,全世界一共有46种,从体重不到两公斤的锈斑猫,到能压塌树枝的东北虎,体型差距大得吓人。
但你要把它们摆一块儿,十有八九能认出共同特征:流线型的身体、锐利的眼神、柔软又结实的皮毛、一对立起来的小耳朵,还有那随时准备扑杀的矫健身姿,这些是猫科动物的“家族徽章”。
可狮子一出场,立马画风突变,尤其是雄狮,脖子一圈浓密的鬃毛,颜色从浅黄到深褐甚至接近黑色,远远看去就像戴了个超大号毛领子。这玩意儿别说家猫没有,就连跟它血缘最近的老虎、豹子也压根不长。
有人以为这是为了保暖,其实非洲草原白天热得能煎蛋,哪用得着穿棉袄?科学家研究发现,鬃毛其实是雄性健康的“广告牌”。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长期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观察野生狮子,数据表明,鬃毛越浓密、颜色越深的雄狮,体内睾酮水平越高,战斗力更强,也更容易赢得雌狮青睐。换句话说这圈毛不是装饰,是实打实的“择偶通行证”。
狮子的社会结构在整个猫科里都算“异类”,绝大多数猫科动物都是独行侠,老虎划地盘,猎豹自己混,连花豹抓完猎物都要赶紧拖树上藏好,生怕别人抢。
可狮子偏偏搞起了“群居制”,一个狮群通常由两三只雄狮、五六只雌狮和一群小狮子组成,规模能到十几口,这种生活方式在猫科中独一无二。
正因为要抱团生活,雄狮才需要通过外貌建立权威。一头大鬃毛往那儿一站,不用吼都能镇住场子,减少内部争斗的成本。而其他猫科动物常年单打独斗,拼的是隐蔽和爆发力,外形越不起眼越好,谁也不想还没靠近猎物就被发现了。
所以你看猎豹全身光滑没杂毛,美洲豹花纹贴地伪装,雪豹灰白皮毛融进山岩,它们的目标是“看不见”,狮子的目标却是“让你看得见我多厉害”。
长相差异也不能全赖社会行为,遗传和环境也在悄悄发力。狮子的祖先最早出现在大约350万年前的非洲东部,后来逐步扩散到南欧、中东甚至印度。现代基因分析显示,狮子与穴狮(已灭绝)关系密切,而与其他大型猫科动物的分化时间大约在600万年前。
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非洲稀树草原开阔的地貌让视觉信号变得尤为重要。在这种环境下,声音和气味传播容易受风向干扰,反倒是醒目的外形更容易传递信息。于是雄狮的鬃毛就在自然选择中被不断强化。
并非所有狮子都有夸张的鬃毛,印度吉尔森林的亚洲狮,雄性的鬃毛普遍短而稀疏;而南非一些地区的雄狮几乎不长鬃毛。
研究发现这跟气温有关,太热的地方,浓密鬃毛反而会妨碍散热。可见,狮子的“颜值”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环境动态调整的结果。
狮子的面部轮廓也和其他猫不太一样,它的头骨更宽,吻部略短,眼睛位置相对靠前,整体看起来更有“正脸感”。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立体视觉,也有利于群体内的面部识别。人类靠看脸认人,狮子也得靠看脸认同伴。
相比之下多数独居猫科动物更依赖嗅觉和叫声辨识对方,对外貌特征的要求就没那么高。此外,狮子的吼声是猫科中最响亮的之一,能传到八公里开外。
配上它那副魁梧身板和张扬外貌,简直就是草原上的“广播系统”,既能宣示领地,又能召集家人。这种“声形并茂”的沟通方式,在其他猫身上几乎看不到。
狮子之所以长得与众不同,不是因为它“不像猫”,恰恰是因为它把猫科的优势玩出了新高度,您说对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一寸虫奇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