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份的美国街头,空气里除了南瓜香,还有一股熟悉的味道——麦当劳的“大富翁”游戏,回来了。只是这一次,它换了一副面孔,从手里捏着纸板卡片的怀旧玩法,摇身一变成了屏幕里的数字化赛场。
十月份的美国街头,空气里除了南瓜香,还有一股熟悉的味道——麦当劳的“大富翁”游戏,回来了。只是这一次,它换了一副面孔,从手里捏着纸板卡片的怀旧玩法,摇身一变成了屏幕里的数字化赛场。
我还记得十年前的那阵疯狂,朋友们在午休时才一口咬下汉堡,就迫不及待地撕包装,看看能不能集齐一套地产卡片。有人为了那张“Boardwalk”天天买薯条,有人攒到半夜才发现缺的始终是那一张稀有卡……而现在,这种集卡的冲动,被直接搬进了手机APP——只要你下载麦当劳App,就能在数字地图上完成地产收集,再去兑换你梦寐以求的奖励。
即便数字化来了,麦当劳依然懂得保留那份拆包装的仪式感。大薯条盒、小饮料杯上依旧会附带可撕下的小卡片,扫码之后就能同步到游戏账户。奖品范围很广——从一杯免费的冰咖啡,会员积分,到百万美国航空里程、新款Jeep大切诺基,甚至高达100万美元的现金大奖。那种“也许下一单就是命运转折点”的刺激感,麦当劳没有舍弃。
这种看似简单的促销,其实是麦当劳的一记伏击战。上半年,他们的业绩一度出现压力,但凭着《我的世界》电影的联名款和新推出的鸡肉条,二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5%。现在,他们干脆让“大富翁”复活,把游戏化营销和忠诚度体系绑在一起,双管齐下。
CEO克里斯·坎普斯基在财报会上透露,美国的忠诚会员每年的到店次数几乎是普通顾客的两倍,对公司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业务量。更疯狂的是——他们计划到2027年让全球活跃会员数达到2.5亿,而现在已经有1.85亿人加入。显然,“大富翁”不仅是个促销活动,更是在数字会员的蓄水池里添了一股活水。
要知道,这活动可不是今年才有的。它最早出现在1987年,由麦当劳和孩之宝(Hasbro)合作,把经典桌游搬到餐厅里。那时候,我们在食品袋和饮料杯上撕下卡片,谁集齐了一套地产,就可以抱回大奖。这种玩法之所以能火,一方面是人们的“沉没成本”心理——你都收集到五张了,能不继续买吗?另它像彩票一样,让每一餐都带着希望和悬念。
历史数据证明,这种模式让麦当劳在活动期迎来了人流量和客单量的暴涨。最妙的是,它不仅带来消费,还把促销本身做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广告、电视、甚至校园八卦,都在说谁又差一张卡,谁中了大奖,那时候,这是一种潮流参与感。
“大富翁”的历史也并不都是光鲜。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代初,品牌形象曾被一个惊天骗局拖下水。运营公司的一名高管——杰罗姆·雅各布森,利用职务暗箱操作,把高价值卡片内部分给亲友圈,结果上千万美元的奖金被瓜分。2001年,FBI接到匿名举报,最终查出了长达十余年的诈骗案,涉案人员合计套走超2000万美元。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了HBO纪录片《McMillion$》,让这段丑闻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从那以后,美国市场的大富翁活动就开始低频出现。2014年曾全面回归,2016年短暂以“货币垄断(Money Monopoly)”的形式亮相,但始终没能恢复到巅峰时期的热闹。相比之下,欧洲、澳洲等市场一直在持续推出,维持了这份游戏的热度。如今,数字化的回归既是一次怀旧式呼唤,也是向未来的试探。
我相信,这种数字化转型背后的意图很清楚:不仅是促销,更是数据运营。每一次扫码、每一笔消费,都会沉淀到会员资料库里,成为日后精准营销的武器。坎普斯基显然明白,会员的粘性不只是来自优惠,而是来自在品牌生态里的持续参与感——打卡、集卡、领奖,这些都是忠诚度最好的黏合剂。
现在的营销已经不是简单比拼优惠力度,而是打造一种沉浸式的用户旅程。麦当劳用“大富翁”连接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技术,看似是一次促销,实际上是一次认知升级:吃的不是薯条,而是一次参与游戏的挑战;喝的不是可乐,而是一次对大奖的期待。
对消费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娱乐,更像是一种社交货币——朋友圈晒出自己集到的稀有卡片,旁人会羡慕;同事间分享谁抢到多少积分,味道都比餐厅里的薯条还要火热。麦当劳深谙这种跨屏互动的力量——人在店里,心却在游戏里。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经历丑闻、停摆,消费者的怀旧情结依然能被瞬间点燃。你的记忆里可能有那次差一张地产卡的遗憾,也许这次数字化版本会圆了你的梦。对麦当劳而言,这既是一次复盘经典,也是未来三年会员战略的敲门砖。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不是传播任何负能量,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等不良引导,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并做出整改。
来源:正义凛然海风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