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着奶奶就爬梯子,从衣柜顶上的被子里翻出个盒子,深蓝色的,以前装青花瓷的,打开还有点霉味,里面的信裹了好几层塑料薄膜,倒还完好。
2022年初夏的一天,刘玥跟奶奶在家待着,她刚跟男友分手,情绪提不起来,就随口聊起了奶奶的恋爱故事。
以前她也问过,奶奶总说她年纪小不愿多说,这次不知道怎么就松口了,还提到了跟爷爷的通信。
接着奶奶就爬梯子,从衣柜顶上的被子里翻出个盒子,深蓝色的,以前装青花瓷的,打开还有点霉味,里面的信裹了好几层塑料薄膜,倒还完好。
刘玥记忆里的爷爷特别严肃,小时候爷爷在二楼围栏瞪她一眼,她就知道该关电视睡觉了,爷爷接她放学时,会偷偷买冰棍,还得在路口吃完,怕被奶奶骂,可看信里,爷爷居然叫奶奶“丽霞妹”,这反差真挺大的。
而且信的样子也不一样,奶奶写的信都用A4纸对折,码得整整齐齐;爷爷的信就散着,有的折方块有的对折,还没信封,听说是刘玥爸爸拿去集邮了。
更细心的是,爷爷把奶奶的信按时间排好,上面还标着“NO.xxxx”,前两位是年份,后两位是当年收到的第几封,信纸有的印着花,有的印着天安门,还有爷爷单位的抬头。
信里的“丽霞妹”:爷爷藏了一辈子的温柔,看这些信,刘玥才知道奶奶当年居然是背着家人跟爷爷好的。
有封信里奶奶写“我自己的个性完全有可能由我自己主张,我将永远属于你,海枯石烂我不变心”,这话放现在都挺敢说的,更别说60年前了。
两人认识不到一年,奶奶要去厦门集美读大学,临走前还偷偷拍了张合影,现在这照片就摆在奶奶卧室架子上,旁边是爷爷的遗照。
1965年8月22日奶奶出发去厦门,爷爷在日记里写,送别的时候奶奶伸手叫住他,他心里又酸又难受,这一别就是三年。
奶奶走后,爷爷在家不吃不喝躺了三天,直到收到奶奶的信才安心,搞不清为啥那时候的感情这么能扛,就靠书信维持,换现在可能早因为异地断了联系。
而且那时候去厦门多不容易啊,刘玥后来带奶奶去,高铁才一个半小时,可爷爷当年得在漳平换乘,等半天车,一路要十几个小时,一张票8块8,他一个月工资才二三十块,这钱花得是真舍不得。
刘玥后来问奶奶想不想回厦门看看,奶奶特别高兴就答应了,两人从厦门火车站北广场出来,奶奶说爷爷当年就是在这等她。
爷爷提前一天就到了,奶奶因为有课去晚了,到处找不着人,正要坐公交回学校,一上车就看见爷爷了,她还拿手戳了戳爷爷的书包。
爷爷后来在信里说,当时还以为奶奶不会来了,正准备走呢,到了鼓浪屿菽庄花园,两人找当年爷爷拍照的地方,奶奶从防水袋里掏旧照片对比,刘玥就拿相机录下来,这场景想想都觉得暖。
从“捆绑”到陪伴:祖孙俩的厦门和解,其实以前刘玥跟奶奶的关系没这么好,甚至有点矛盾。
刘玥三岁爸妈就离婚了,爸爸重组家庭后不怎么管她,有时候喝了酒还会动手,奶奶那时候护着爸爸,没当面说过他,刘玥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
后来为了方便接送刘玥,奶奶陪她在学校附近租房,直到高中毕业,这一点刘玥一直记着,可上了大学后,她就觉得奶奶有点“粘人”。
奶奶总说要是刘玥在省内读书就好了,刘玥觉得奶奶想把她捆在身边,还跟奶奶说“大家都是独立个体,你该有自己的生活”。
那时候的刘玥确实有点自私,没看见奶奶的孤独,爷爷去世后,奶奶很多事都得自己来,有次肚子不舒服还念叨爷爷。
而且刘玥后来才知道,奶奶是爷爷去世后才学会做饭的,以前都是爷爷做。
奶奶还总研究怎么把火腿肠和鸡蛋做成鱼的形状,煮汤时放两颗鱼丸,膨胀变大了就喊刘玥看,初中时刘玥没吃早饭晕倒,之后奶奶每天都给她带水果和鸡蛋,这些细节其实都是奶奶的爱,只是刘玥以前没读懂。
这次厦门之行,奶奶跟刘玥说“又和爷爷在一起了,你要代替爷爷陪着我”,刘玥这才明白,说是她陪奶奶,其实很多时候是奶奶在陪她。
本来刘玥拍纪录片就是想记录一下,没多想,后来拍了三年,她才真正开始观察奶奶的生活:早上跳广场舞,跟着“快快乐乐中国年”的音乐扭身子,跳完去喝茶、买菜,大部分时间刘玥拍的都是奶奶的背影,看着那些背影,刘玥才意识到,没有她的日子,奶奶其实很孤单。
现在刘玥跟奶奶的关系好多了,她帮奶奶买去新疆、澳大利亚的旅游票,奶奶会给她拍家里的花花草草,刘玥也会跟奶奶说自己做了什么菜。
今年夏天,奶奶以前骑的旧摩托丢了,刘玥就带奶奶买了辆新的,坐在奶奶摩托车后座上,刘玥还想起小时候奶奶带她去菜地的样子。
那些信真的改变了太多,不仅让刘玥看到了爷爷奶奶热烈又坚定的爱情,也让她跟奶奶解开了心结。
家人之间的理解有时候就需要一个“突破口”,对刘玥和奶奶来说,这些书信就是最好的突破口。
现在刘玥不再抗拒奶奶的关心,奶奶也少了些孤单,这样的改变,大概就是这些旧信最珍贵的意义吧。
来源:奇史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