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奔波的人来说,节日的意义,是把思念装进背包,奔赴一场跨越山海的团圆;对浙江交通集团壶镇站的客运值班员“俊姐”李仕俊而言,节日的责任,是守在站台与候车室,帮每一份思念安稳抵达。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章培蕾
对奔波的人来说,节日的意义,是把思念装进背包,奔赴一场跨越山海的团圆;对浙江交通集团壶镇站的客运值班员“俊姐”李仕俊而言,节日的责任,是守在站台与候车室,帮每一份思念安稳抵达。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客流骤增的车站里,李仕俊半跪在地修补旅客背包拉链的画面,成了最动人的风景。这一幕,是她二十年铁路服务生涯的日常,也是无数铁路人用坚守温暖归途的缩影。
从“青涩新人”到“服务标杆”
2004年,刚踏入铁路工作的俊姐,还是个连播报站名都会红透脸颊的姑娘。绿皮火车晃晃悠悠,她就跟在老师傅身后,一点点学整理行李架上歪斜的箱子,学给满头白发的老人端上一杯热开水。正是这些细碎又温暖的日常,让她读懂了铁路服务的真谛:这从来不是简单的检票、引导,而是用自己的真心,去接住旅客旅途中的疲惫与不便,让“以心换心”的温暖,随着车轮一起向前传递。
2013年,俊姐转战客运车站,来到了当时设施老旧、客流常年拥挤的永康站。面对硬件条件的不足,她没有抱怨,反而主动扛起责任:“设施跟不上,咱们就用服务补!”多年的一线经历,让她练就了一双懂旅客的眼睛——旅客眉间紧锁的褶皱里藏着焦急,老人四处张望的眼神里裹着迷茫,甚至背包上松动的拉链、行李箱上歪斜的拉杆,都是她上前帮忙的信号。就是这样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曾经那个羞涩的新人,慢慢变成了旅客口中随叫随到、遇事能帮的暖心大姐。
2021年,金台铁路开通,她来到了新站场、新设备、新同事的壶镇站,俊姐又一次主动挑起重担,带领同事们当起了“拓荒人”。从一本本梳理台账、一次次攻克设备故障,到一点点搭建起车站的管理制度,她见证着这座车站从空荡荡的场地,变成如今热闹有序的出行驿站。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她先后在公司业务技能竞赛中拿下客运员二等奖、三等奖,还获评“先进个人”“工会积极分子”。
在班组里,俊姐更像个操心的“大家长”,把“传帮带”当成自己的重要使命。她还把自己二十年的服务经验,总结成“扶老人、护孩童、帮行李、稳情绪”十六字口诀,成了班组人人熟记的“服务宝典”。
在俊姐的带动下,班组里的创新点子越来越多:为特殊旅客定制“暖心服务卡”,上面清晰标注着终到站和应急电话;针对行动不便的旅客开展“一对一”帮扶,从进站到上车全程陪同;开通“站长热线”,及时回应旅客的需求;还协助班组推进铁路安全知识驿站和行李便捷寄存点落地实施。多年来,她个人收到的表扬工单就有27件,还有1封手写的表扬信,字里行间满是旅客的感谢,而她,也成了同事们争相学习的榜样。
“双节”坚守,“五心”服务温暖归途
双节客流高峰期间,俊姐带领团队以“环境舒心、服务贴心、安检放心、候车安心、出行顺心”的“五心”标准,打造温馨出行驿站。为了方便旅客,车站新增了便捷寄存点,还准备了《限带物品手册》和《乘降指南》,让大家少走冤枉路;看到不少老年旅客不会用手机买票,她就手把手教他们操作铁路12306APP,帮老人们跨越“数字鸿沟”;遇到行动不便的旅客,她提前安排好轮椅,从进站口一路护送到车厢门口;还专门为老年旅客设了专属休息区,保温桶里的热水始终是满的……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不将就的温暖。
之前发现聋哑旅客购票时沟通困难,俊姐悄悄报了手语培训班,利用休息时间自学,学会后又带着班组全员一起学。现在,只要有聋哑旅客来车站,工作人员就能用简单的手语交流,再也不用靠纸笔比画。候车厅里,工作人员还会主动给旅客介绍缙云仙都的美景,递上一杯热开水,便民药箱里的感冒药、创可贴也随时备好。有旅客喝完热水后感慨:“你们这服务啊,和缙云的山水一样,让人心里舒坦!”
从慢悠悠的绿皮车,到飞驰的“绿巨人”,二十年来,铁路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俊姐待旅客如亲人的初心,从来没有变过。每当城市里响起节日的鞭炮声,她依然守在车站里,用一句句耐心的指引、一次次贴心的帮忙,为旅客编织起一张温暖的网。俊姐在站台与候车室之间穿梭了二十年,用坚守和创新,把平凡的岗位,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让这份温暖,沿着铁轨一直延伸,送到更多旅客的身边。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