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豆种植需要结合气候、土壤和品种特性科学管理,以下是一些实用技巧,尤其适合东北等主产区参考。
大豆种植需要结合气候、土壤和品种特性科学管理,以下是一些实用技巧,尤其适合东北等主产区参考。
一、选种与地块准备
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选早熟或中晚熟品种,如东北推荐“黑农”“绥农”等抗倒伏、耐低温品种,南方可选“中黄”系列耐湿热品种。
挑选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播前晒种1-2天,提高发芽率。
2. 地块轮作与整地
避免连作(重茬易导致根腐病、减产),最好与玉米、小麦轮作(间隔2-3年)。
深耕土地20-30厘米,疏松土壤,清除杂草和残茬,起垄或平作根据土壤墒情决定(东北多垄作,利于排水和地温提升)。
二、播种关键技巧
1. 适时播种
东北春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地温稳定在10℃以上(表层5厘米土温连续3天达标);南方夏播在麦收后(5月下旬至6月上旬)。
避免早播,防止低温烂种或出苗后遭遇倒春寒。
2. 播种深度与密度
深度:3-5厘米,土壤墒情好可浅播,干旱或沙土地稍深(不超过5厘米),过深易闷种。
密度:根据品种和土壤肥力调整:
东北垄作:每亩1.5万-2万株,株距10-15厘米;
南方平作:每亩2万-3万株,行距30-40厘米,肥地稀、薄地密。
三、水肥管理要点
1. 基肥与种肥
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2000公斤+复合肥(氮磷钾1:1:1)15-20公斤,翻耕时混入土层。
种肥: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可在播种沟侧下方施入磷酸二铵5-8公斤/亩,防止烧种。
2. 追肥与叶面肥
苗期:若土壤贫瘠,可追施少量氮肥(尿素5公斤/亩),促进根系和茎叶生长。
开花结荚期:重点补磷钾肥,每亩追施磷酸二氢钾10-15公斤,或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钼酸铵溶液(促进根瘤固氮,提高结荚率)。
浇水:开花至鼓粒期需水量最大,遇旱及时灌溉(沟灌或滴灌),避免大水漫灌;雨季及时排水,防止烂根。
四、田间管理与控旺
1. 中耕与除草
苗期至开花前中耕2-3次,疏松土壤、除草保墒,最后一次中耕结合培土,防止后期倒伏。
化学除草:播后苗前喷施乙草胺+嗪草酮(东北常用)封闭除草,或苗期用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除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注意避开高温时段,防止药害)。
2. 控旺防倒伏
若植株徒长(株高超过70厘米、叶片浓绿),在初花期喷施多效唑(每亩50克兑水30公斤),抑制茎秆徒长,促进分枝和结荚。
五、病虫害防治
1. 常见病害
根腐病:播前用咯菌腈+精甲霜灵拌种;发病初期用恶霉灵+生根剂灌根。
霜霉病:雨季前喷施甲霜灵锰锌预防,发病后用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喷雾。
2. 常见虫害
蚜虫/红蜘蛛:用吡虫啉、阿维菌素喷雾,重点喷叶背。
食心虫/豆荚螟:在成虫盛发期(8月中下旬东北)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喷雾,防止蛀荚。
3. 绿色防治
田间悬挂黄板诱杀蚜虫,或释放赤眼蜂(每亩1万头)防治食心虫,减少农药使用。
六、适时收获
最佳时期:植株叶片大部分脱落,豆荚变黄、籽粒变硬(手摇植株有响声),此时干物质积累达峰值。
收获方式:机械收割需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减少豆荚开裂落粒;人工收割可整株晾晒后脱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入库,防止霉变。
七、东北种植特别注意
抗低温:播种时若遇春旱,可采用“坐水种”(穴内浇水后播种),保证出苗率;秋季关注天气预报,若遇早霜,可提前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抗寒能力。
根瘤菌利用:播种前用根瘤菌剂拌种(每亩50克),提高固氮效率,减少氮肥用量。
掌握以上技巧,可有效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细节哦!
来源:地球村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