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八月十三“收日”,记得1不忘,2要抓,3不碰,4要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3 12:48 1

摘要:“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转眼间,时节已进入仲秋,农历八月十三在传统农耕文化中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日子,被称为“收日”。这个称谓里,蕴含着古人深刻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它既是对夏秋劳作成果的总结,也是为安稳过冬所做的准备。那么,“收日”到底有哪些讲究呢?牢记老祖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转眼间,时节已进入仲秋,农历八月十三在传统农耕文化中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日子,被称为“收日”。这个称谓里,蕴含着古人深刻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它既是对夏秋劳作成果的总结,也是为安稳过冬所做的准备。那么,“收日”到底有哪些讲究呢?牢记老祖宗传下的“1不忘,2要抓,3不碰,4要吃”,顺应天时,祈福纳祥。

一、先说“收日”的来历与寓意

“收日”是中国传统“建除十二神”中的一个吉日。“建除十二神”即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这十二位神祇循环值日,各自掌管着不同的吉凶宜忌。其中的“收日”,顾名思义,是“收获、收纳、收敛”之日。

它象征着事物的成熟与圆满,是收取成果、纳藏积蓄的吉兆。对于农耕社会而言,此时正值秋收关键期,农作物陆续成熟,亟待归仓。因此,“收日”便被赋予了庆祝丰收、感恩自然、并为来年积蓄能量的美好寓意。这一天,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收”这个核心展开。

二、八月十三老传统讲究:“1不忘,2要抓,3不碰,4要吃”

1不忘:不忘祭祀感恩,不忘总结农事*

“收日”的核心是收获,而收获最忌忘本。首先,不能忘记祭祀祖先和土地神,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和祖先的庇佑,祈求家宅平安,仓廪充实。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收纳”,将感恩之心珍藏。

其次,不忘总结当下的农事。此时节,北方要收玉米、大豆、棉花,南方要管理晚稻,准备秋种。农人需巡视田地,盘点收成,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是对过去劳动的回顾,更是规划下一步生产的基础。延伸到现代生活,便是提醒我们要定期复盘工作与生活,总结得失,方能行稳致远。

2要抓:一要抓紧“晾晒”,二要抓紧“秋播”

“收日”的天气通常秋高气爽,阳光充足。一要抓紧“晾晒”。将收获的谷物、豆类、棉花等彻底晒干,便于长期储存,防止霉变。民间素有“八月十三晒一晒,来年无虫害”的说法。家中的被褥、衣物也应拿出去晾晒,借秋阳的香味和杀菌力,收纳起一份干爽与温暖。

二要抓紧“秋播”。收获与播种是循环往复的。“收日”不仅是终点,更是新起点的预备。此时正是播种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关键时期。抓紧时间完成秋播,意味着为来年的夏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告诉我们,在取得成绩时,要立即为下一步做好准备,不可懈怠。

3不碰:不碰河水,不碰口舌,不碰冷凉

一不碰河水。此时节秋水渐凉,寒气初生,下水游泳或嬉戏容易导致寒气入侵,引发感冒、风湿。且农历八月潮汐变化大,水位不稳,出于安全考虑,也应远离危险水域。

二不碰口舌。“收日”求的是圆满、和谐,最忌与人发生争执,招惹是非。口舌之争会破坏家庭和社会的和睦气场,与“收纳福气”的初衷相悖。这一天应心平气和,多说好话,广结善缘。

三不碰冷凉。一方面是饮食上,开始要避免大量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等,保护脾胃阳气,为冬季储备能量。另一方面是身体上,要注意腹部、脚部的保暖,避免受凉。

4要吃:吃芋头、吃鱼肉、吃秋梨、吃芝麻

吃芋头:芋头谐音“余头”,寓意年年有余,家庭富足。且芋头富含膳食纤维,能健脾胃,补中气,正适合秋季食用。

吃鱼肉:鱼与“余”同音,同样象征着丰收有余。鱼肉蛋白质丰富,脂肪含量低,秋季食用能滋阴润燥,强健身体。清蒸或炖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吃秋梨:秋季干燥,梨能生津润肺、止咳化痰,是天然的“润燥佳品”。直接生吃或做成冰糖雪梨羹,都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吃芝麻:“嚼把黑芝麻,活到百岁无白发”。芝麻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秋季开始少量食用,有助于乌发养颜,滋润身体,符合“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农历八月十三的“收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子,它承载着祖先“顺天应时”的生存哲学和“居安思危”的生活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已远离田野,但这些古老的习俗,依然像一位慈祥的长者,提醒着我们:在收获时不忘感恩,在顺境中抓紧机遇,在变季时懂得忌口,在日常生活中吃出健康。遵循这些老传统,便是与自然的节律同频共振,收获一份内心的安稳与丰盈。

来源:南瑾夏子说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