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7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离他远点,他得了癌症,听说会传染。”
“癌症怎么可能传染?又不是肺结核。”
关于癌症是否会传染,很多人心里其实都没底。尤其是当身边有人患癌时,一些人会下意识疏远,甚至连碗筷都不敢共用。
那癌症到底传不传染?如果不传染,又为什么有时候一家人接连患癌?今天,我们就跟着权威专家,一起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癌症本身,不会传染。这是目前医学界的共识。
癌症是由体内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异常增殖,不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不具备传染性。即使患者的血液、唾液、汗液中含有癌细胞,也无法通过空气、接触、共餐等方式传染给他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专家指出,癌细胞无法在另一个健康人的免疫系统中存活。即使将癌细胞注入健康人体内,也很快会被识别并清除。
所以,不管是日常接触、握手拥抱,还是同桌吃饭与共用餐具,都不会“被传染癌症”。
有些家庭的确存在多人患癌的情况,比如母亲是乳腺癌,女儿后来也查出了同样的病。这种现象让人误以为癌症会在家人间“传播”。
实际上,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遗传因素。部分癌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比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可能与BRCA1/2、APC、MLH1等基因突变有关。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癌,其他成员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二是生活方式相似。一家人往往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环境、过一样的作息。高盐饮食、缺乏锻炼、吸烟饮酒、晚睡熬夜,这些都会增加癌症风险。久而久之,患病风险自然“趋同”。
所以说,癌症不是传染的,而是“共享”的生活和基因带来了相似的风险。
虽然癌症本身不传染,但有些病毒感染确实会增加特定癌症的发病风险。
这类病毒本身具备传染性,而它们长期潜伏体内,可能诱发细胞突变,从而发展为癌症。
以下是医学界公认的高风险致癌病毒:
乙肝病毒(HBV):与肝癌密切相关。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癌风险是正常人的100倍以上。
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致宫颈癌、喉癌、肛门癌等多种癌症。尤其高危型HPV16和18最常见。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高,与胃癌密切相关。长期感染可引发胃黏膜萎缩甚至癌变。
EB病毒(EBV):与鼻咽癌、某些淋巴瘤相关。
HIV病毒:虽然本身不致癌,但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易诱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相关癌症。
因此,病毒可以传染,病毒引发的癌症风险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曾指出,全球约15%的癌症与病毒感染有关。而在我国,以下5种癌症尤其值得警惕:
1. 肝癌:乙肝病毒是“罪魁祸首”
中国是肝癌高发国,而超过80%的肝癌患者都有HBV感染史。
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染。一旦发展为慢性肝炎,长期肝细胞损伤和修复,会诱发癌变。
预防关键:接种乙肝疫苗、定期检查肝功能与B超、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2. 宫颈癌:高危HPV感染是主因
几乎所有宫颈癌都与HPV感染有关。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尤其是HPV16、18型风险最高。感染后多数人能自然清除,但少数人病毒持续存在,就有可能发展为宫颈癌。
预防关键:接种HPV疫苗、定期做宫颈筛查(TCT+HPV)、注意个人卫生。
3. 胃癌:幽门螺杆菌“隐藏杀手”
我国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之一。
这种细菌藏在胃黏膜中,不少人感染后无症状,但长期慢性炎症可能导致胃癌。
预防关键:如有胃胀、反酸、慢性胃炎史,应检查Hp,必要时进行根除治疗。
4. 鼻咽癌:EB病毒“幕后黑手”
鼻咽癌在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高发,研究发现EB病毒感染与其密切相关。
EB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在儿童期感染后可潜伏多年。环境因素与遗传也会影响风险。
预防关键: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腌制品摄入过多、家族中如有患者应定期筛查。
5. 淋巴瘤:与多种病毒相关
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与HIV、EBV、HTLV-1等病毒有关。这类病毒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感染后影响免疫系统,增加癌变风险。
预防关键:避免高危性行为、血液暴露,重视病毒感染筛查。
既然有些病毒确实能“诱发癌症”,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降低风险?
1.按时接种疫苗:乙肝疫苗、HPV疫苗是预防相关癌症的最有效手段。
2.定期体检筛查:特别是有家族史或生活习惯不良的人群,应定期做肝功能、胃镜、宫颈TCT+HPV等筛查。
3.规范治疗病毒感染:一旦确诊乙肝、HPV、幽门螺杆菌等,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4.养成健康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霉变食物,少吃腌制、烧烤,多吃蔬果,增强免疫力。
5.远离高危行为:杜绝不洁性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具、注意个人卫生。
癌症不是“传染病”,但它可能“潜伏”在我们忽视的习惯里。
与其害怕,不如了解;与其疏远患者,不如给予关爱与陪伴。
记住:科学防癌,才是我们每个人的终极“护身符”。
参考文献: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22年)》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国疾控中心.《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防控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致癌病毒名册更新(IARC, 2022)》
中国医师协会.《幽门螺杆菌感染共识报告(第五版)》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