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究:长期用AI写东西,大脑活动竟减少!3个使用场景最危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2:02 1

摘要:当大学生用ChatGPT写课程论文、职场人靠AI改PPT、甚至连日记都让大模型“润色”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给所有人浇了盆冷水:长期依赖大型语言模型(LLM),不仅会让大脑在当下的认知活动中“偷懒”,还会削弱后续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长期用电梯的

MIT研究炸锅:长期用AI写东西,大脑活动竟减少!中国团队早有类似发现,这3个使用场景最危险

当大学生用ChatGPT写课程论文、职场人靠AI改PPT、甚至连日记都让大模型“润色”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给所有人浇了盆冷水:长期依赖大型语言模型(LLM),不仅会让大脑在当下的认知活动中“偷懒”,还会削弱后续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长期用电梯的人,突然爬楼梯会觉得腿软。

这项发表在认知科学领域顶刊的研究,通过脑电图(EEG)监测发现:用AI写论文的人,大脑神经活动比“纯靠脑子想”的人少30%;更可怕的是,习惯用AI的人突然被要求独立思考时,大脑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记忆提取效率”显著下降。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早在2023年就做过类似实验,结论惊人相似。这场“AI与大脑的博弈”,早已不是科幻话题,而是每个日常用AI的人都要面对的现实。

一、MIT实验:三组人写论文,大脑活动差出“三个档次”

MIT的研究团队找了40名受试者(虽样本量不大,但结论具有启发性),让他们围绕“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等主题写短文,分成三组展开对比实验,全程用EEG设备监测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1. 三组实验的核心差异

- “纯大脑”组:没有任何工具,全靠自己回忆知识、组织逻辑、撰写内容;

- 搜索引擎组:可以用谷歌搜索资料,但需要自己筛选信息、整合观点;

- AI使用组:直接用ChatGPT生成初稿,再根据需求修改(这是现在多数人的“常规操作”)。

EEG监测的核心指标是“神经连接性”——大脑不同区域(如负责逻辑的前额叶、负责记忆的颞叶、负责视觉的枕叶)之间的信号传递强度,强度越高,说明大脑的认知参与度越高。

2. 实验结果:AI组大脑“最偷懒”

数据对比让研究人员惊讶:

- “纯大脑”组:前额叶与颞叶的神经连接强度达0.7(EEG信号标准化后的值),灰质活动频繁,说明大脑在高强度进行“记忆提取+逻辑推理”;

- 搜索引擎组:神经连接强度约0.5,介于两者之间——筛选信息时需要调用认知能力,但不用从零开始构建内容;

- AI使用组:神经连接强度仅0.3,仅为“纯大脑”组的43%,且主要活跃区域是视觉皮层(盯着AI生成的文字看),负责思考的区域几乎“躺平”。

更关键的是“所有权感知”测试:写完论文一周后,让受试者复述自己文章的核心观点。“纯大脑”组的复述准确率达85%,搜索引擎组约60%,而AI使用组仅35%——很多人甚至记不清自己修改过的句子是AI写的还是自己加的。

“就像你吃了一顿别人喂的饭,很快会忘记饭的味道;但自己做饭的人,能清晰记得每一步调料。”研究负责人、MIT认知科学教授Joe Green的比喻很形象。AI生成的内容就像“喂到嘴边的饭”,大脑没有参与“烹饪”过程,自然留不下深刻记忆。

二、长期影响更可怕:习惯AI后,大脑“不会独立思考了”

短期的大脑活动减少或许不可怕,但MIT的后续实验揭露了更严峻的问题:长期依赖AI,会改变大脑的认知模式,让独立思考能力“退化”。

研究团队从之前的受试者中挑出20人,分成两组做“交叉实验”:

- “从大脑到AI”组:前两周纯靠大脑写论文,后两周开始用ChatGPT;

- “从AI到大脑”组:前两周用ChatGPT,后两周被迫独立写论文。

结果呈现出“天壤之别”:

- “从大脑到AI”组:切换到AI后,大脑活动虽有下降,但前额叶与顶叶的“认知整合区域”仍保持一定活跃——他们会主动对比自己的思路和AI的输出,甚至用AI的内容补充自己没想到的点,相当于“站在AI肩膀上思考”;

- “从AI到大脑”组:被迫独立写作时,EEG显示其阿尔法波(放松状态)占比达40%(正常思考时约20%),贝塔波(专注状态)仅占15%(正常约35%),大脑像“生锈的机器”转不起来——有人盯着屏幕半小时写不出一句话,有人直接照搬之前AI写过的框架,却填不上具体内容。

“这就像长期用导航的人,突然失去导航会迷路——不是路变了,是大脑的‘空间记忆能力’退化了。”Joe Green在论文中强调,这种影响不是暂时的:跟踪4个月后,“从AI到大脑”组的独立写作评分仍比“纯大脑”组低25%,神经活动水平也没恢复到初始状态。

三、中国团队早有发现:AI依赖与“认知懒惰”的恶性循环

MIT的研究并非孤例。早在202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刘勋团队就做过类似实验,主题是“AI辅助学习对青少年记忆的影响”,结论与MIT高度契合。

1. 中科院心理所的实验:青少年更易陷入“AI依赖”

刘勋团队招募了120名高中生,让他们用不同方式完成历史论文:

- 对照组:查纸质资料+独立写作;

- AI辅助组:用文心一言生成提纲+自己补充内容;

- AI依赖组:直接让文心一言写完整论文,自己仅修改错别字。

实验后进行“知识 retention( retention ,记忆留存)”测试:

- 对照组:对论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时间节点的记忆准确率达88%;

- AI辅助组:准确率约75%——能记住自己补充的内容,但对AI写的部分记忆模糊;

- AI依赖组:准确率仅45%,很多学生连论文核心论点对应的历史事件都记混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认知懒惰”的形成:跟踪3个月后,AI依赖组的学生在做数学题、写作文时,会下意识先想“能不能用AI搜答案”,独立解题的意愿比实验前下降60%。“青少年的大脑还在发育,认知模式尚未定型,更容易被AI‘驯化’成‘伸手党’。”刘勋在《心理学报》的论文中警告。

2. 国内教育界的应对:从“禁止AI”到“教学生用AI”

面对AI对认知能力的潜在影响,国内教育界已开始行动。2024年,教育部发布《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指南》,明确提出“不是禁止学生用AI,而是教他们‘正确用AI’”。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AI辅助学习”课程,教学生:

- “先思考,再用AI”:写作文时,先自己列提纲、写初稿,再用AI修改语言、补充案例;

- “会质疑,不盲从”:对比不同AI生成的内容,找出其中的错误(如AI常混淆历史时间线);

- “善整合,成己见”:把AI的内容拆解成“观点、论据、案例”,再用自己的逻辑重新组织。

该校的试点数据显示:经过一学期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没下降,论文的逻辑严谨性还提升了18%——这印证了MIT研究中“从大脑到AI”组的优势:把AI当“工具”而非“替身”,才能既享受到便利,又不丢失认知能力。

四、这3个场景最危险:别让AI偷走你的“核心思考力”

结合MIT和中科院的研究,不难发现:并非所有用AI的场景都有风险,以下3个场景最容易导致大脑认知能力下降,尤其需要警惕。

1. 创造性写作:论文、方案、日记等需要“构建逻辑”的内容

当你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构建独特的逻辑框架时(如写课程论文、工作方案、个人日记),直接用AI生成会让大脑失去“锻炼逻辑链”的机会。就像MIT实验中,AI使用组写的论文“同质化严重”——ChatGPT的训练数据决定了它的输出偏向“安全、通用”,长期依赖会让你的思考变得“平庸”。

2. 知识学习:背单词、记知识点、理解复杂概念

很多学生用AI“总结知识点”“解释难题”,看似高效,实则跳过了“理解-记忆-内化”的关键过程。中科院的实验已证明,这种“喂饭式学习”会导致知识留存率大幅下降——就像你看别人解数学题看10遍,不如自己动手算1遍。

3. 决策思考:职业规划、问题分析等需要“权衡利弊”的场景

有人会让AI“帮我分析要不要换工作”“给我推荐考研专业”,但AI的输出基于大数据统计,无法考虑你的个人兴趣、能力短板、职业愿景等“个性化因素”。长期依赖AI做决策,会削弱你的“权衡能力”和“责任意识”——毕竟,最终为选择买单的是你自己,不是AI。

五、如何正确用AI?记住“3个原则”

AI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怎么用”。结合两项研究的结论,分享3个“安全用AI”的原则:

1. “先动脑,后用AI”:把AI当“补充”而非“起点”

无论是写作还是学习,先自己尝试思考、梳理思路,遇到瓶颈再用AI。比如写论文时,先自己列提纲、写初稿,再用AI“帮我优化这段的语言”“补充一个相关案例”;学习时,先自己理解概念,再用AI“帮我找一个更生动的比喻解释这个原理”。

2. “会拆解,善质疑”:别把AI的输出当“标准答案”

AI的输出可能存在错误(如事实性错误、逻辑漏洞),使用时要学会“拆解和验证”。比如AI给你总结的历史事件,要去查权威史料确认;AI给你写的方案,要思考“这个建议是否符合我们公司的实际情况”。质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认知锻炼。

3. “分场景,做取舍”:有些事必须“亲力亲为”

明确哪些场景需要“纯大脑思考”:比如写个人感悟、制定长期目标、理解复杂的专业知识——这些事关系到你的“核心认知能力”,必须亲自动脑;而那些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如格式排版、数据整理、简单的信息检索),可以放心交给AI,节省时间用于更有价值的思考。

结语:AI是工具,不是“大脑的替代品”

MIT和中科院的研究,本质上不是“反对AI”,而是提醒我们:人类的大脑和肌肉一样,需要“锻炼”才能保持活力。长期依赖AI,就像长期不运动,肌肉会萎缩,大脑的认知能力也会退化。

在这个AI普及的时代,我们要做“AI的主人”,而不是“AI的奴隶”。用AI节省时间、提升效率是好事,但绝不能让它偷走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毕竟,思考的深度、观点的独特性、认知的灵活性,才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价值。

你平时会用AI写东西、学知识吗?有没有发现自己的思考能力有变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