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时年48岁的苏联领导人被人发现倒在了血泊中,临死前他手中还攥着未批完的文件,那是列宁格勒工人住宅区扩建计划的草案。基洛夫的的遇害成为了苏联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其后更是引发了苏联政坛的大规模洗牌。
1934年12月1日傍晚,斯莫尔尼宫走廊尽头传来的枪声,为基洛夫年轻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这位时年48岁的苏联领导人被人发现倒在了血泊中,临死前他手中还攥着未批完的文件,那是列宁格勒工人住宅区扩建计划的草案。基洛夫的的遇害成为了苏联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其后更是引发了苏联政坛的大规模洗牌。
1886年3月27日,基洛夫出生在俄国维亚特卡省(今基洛夫州)的一个普通铁路工人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的经历,让小基洛夫过早体会到了俄国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1904年,18岁的基洛夫在喀山大学读书期间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洗礼,于是便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此正式踏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即便在被俄国政府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日子里,基洛夫仍然坚持在流放地组织工人学习小组,积极传播革命思想。根据他同时代的革命者回忆,基洛夫本人常说的一句话是:“真正的革命不是靠口号,而是让每个工人都明白自己为何而斗争。”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期间,基洛夫在阿斯特拉罕担任了当地布尔什维克组织的负责人。为保卫苏维埃胜利果实,基洛夫曾亲自率领赤卫队攻占了当地反动政府的大楼。而面对企图负隅顽抗的临时政府官员,基洛夫在指挥部留下了那句令人热血沸腾的命令:“我们不做旧世界的破坏者,而是要为劳动者建造新的宫殿。”随后,他便亲自带兵摧毁了阿斯特拉罕的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胜利后,基洛夫作为青年干部被委以重任,一手主持建立了高加索边疆区的苏维埃政权。在面对粮食短缺与白军叛乱的艰难困境中,基洛夫创造性地推行了“粮食共管制”,即将没收的地主庄园改造成了集体农场。在这片来之不易的农场上,当地农民共同耕耘,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守住了南方粮仓。
1926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基洛夫被调任到经济重镇列宁格勒担任第一书记。列宁格勒这座曾被称为“俄国革命摇篮”的城市,此时却正面临着工业衰退与人口流失的严重危机。
面对执政开局困境,基洛夫上任后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召开万人大会。在这里,他当众宣读了自己制定的《列宁格勒复兴计划》:“三年后,涅瓦河畔的烟囱要比冬宫的尖顶更密集,孩子们的读书声要盖过涅瓦河的涛声。”
不久后,基洛夫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到了1930年,列宁格勒的工业总产值较1925年增长了230%,新建的37所工人子弟学校让近8万名儿童走进了学校课堂。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政绩,也是革命者为民初心的体现。
作为苏联高层领导人,基洛夫身上一点架子都没有。他甚至坚持每周到列宁格勒的工厂食堂与工人兄弟们一起共餐。根据老工人伊万·彼得罗夫的回忆:“他会把我们的抱怨记在烟盒纸上,第二天就有干部来解决问题,连车间厕所没灯这种事都管。”这样的务实亲民干部,自然是很得民心的。
事实上,在苏联党内,基洛夫素来以温和坚定的形象而著称。1930年,在苏联十六大召开期间,面对关于农业集体化速度快慢的激烈争论,基洛夫在小组会上坚定发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让农民在走向社会主义的路上光着脚,就像不能让工人在机器旁饿着肚子干活一样。”
这种对工作的务实态度使基洛夫备受苏联党内拥护,成为了列宁格勒派的核心人物。与此同时,斯大林也格外欣赏这个年轻人,很快在苏联十七大上基洛夫正式当选为了苏联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他一度被视为斯大林的接班人。
正当基洛夫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际,意外还是来临了。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在列宁格勒斯莫尔尼宫上班途中被刺客尼古拉耶夫当场枪杀,年仅48岁。尽管斯大林曾亲自审理基洛夫遇刺一案,甚至不惜发动大清洗运动,但至今基洛夫的遇害背后仍然笼罩着迷雾。
基洛夫遇害后,列宁格勒的市民在他下葬次日就自发组织了长达12公里的悼念队伍。苏联老党员安娜·安德烈耶娃曾经回忆道:“人们不是在送葬,而是在送别一个真正把‘为人民服务’写进生活的人。”
基洛夫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革命遗产仍在发挥作用。他主持制定的《列宁格勒文化发展规划》在二战后继续得以实施,他亲自推动建立的“红色工程师学校”更是为苏联国家培养了数万名的技术骨干。
甚至在基洛夫去世后,斯大林还亲自为他撰写悼词,为他抬棺送葬,称其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儿子”。
来源:历史小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