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之世,华夏大地,风水之学盛极一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皆笃信风水关乎国运兴衰、家族荣辱。而五行者,作为风水学说之根本要义,贯穿其中,恰似丝线串联明珠,构建起风水体系的宏伟大厦。其理深邃,其用广泛,于山川地理、建筑营造、居家布局之中,皆发挥着举足轻重
引言
明清之世,华夏大地,风水之学盛极一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皆笃信风水关乎国运兴衰、家族荣辱。而五行者,作为风水学说之根本要义,贯穿其中,恰似丝线串联明珠,构建起风水体系的宏伟大厦。其理深邃,其用广泛,于山川地理、建筑营造、居家布局之中,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番便深入探寻,领略五行在明清风水世界里的独特魅力与神奇力量。
五行之基础认知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是也。此乃宇宙万物之基本构成元素,其各自蕴含独特属性与能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循环往复,演绎着世间万象的变化。
木,象征着生长、升发与条达,恰似春日之草木,破土而出,蓬勃向上。其性温和而坚韧,充满生机与活力。方位上,木对应东方,春季乃是木之旺盛之时,其色为青,五味属酸,在人体则对应肝脏,主疏泄,调畅气机 。
火,代表着温热、升腾与光明,仿若夏日之骄阳,炽热耀眼,光芒万丈。其性热烈而奔放,能驱散黑暗,带来温暖与希望。方位属南方,夏季为火之极盛,其色赤,五味属苦,人体对应心脏,主血脉,藏神明 。
土,体现着承载、生化与受纳,如同大地母亲,孕育万物,包容万象。其性厚重而沉稳,是万物生长的根基。方位居中央,长夏时节土气最旺,其色黄,五味属甘,在人体对应脾脏,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
金,象征着肃降、收敛与变革,好似秋季之肃杀,万物凋零,却也孕育着新生。其性刚硬而锐利,可斩断杂乱,成就秩序。方位属西方,秋季为金之旺时,其色白,五味属辛,人体对应肺脏,主气司呼吸,朝百脉 。
水,代表着寒凉、滋润与向下,宛如冬日之冰雪,静谧深沉,滋养万物。其性柔顺而灵动,随物赋形,无孔不入。方位属北方,冬季是水之旺盛,其色黑,五味属咸,在人体对应肾脏,主藏精,主水液代谢 。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紧密关系。相生之序为:木生火,火燃烧源于木之供给;火生土,火燃尽化为灰烬即为土;土生金,金属蕴藏于大地之中;金生水,金属受热可熔化为液体;水生木,水滋养树木生长 。此相生之链,环环相扣,生生不息,维系着五行的动态平衡 。
相克之序为:木克土,木之根系可深入土壤,破土生长;土克水,土可阻挡水之流动,筑堤防洪;水克火,水可灭火,浇熄炽热的火焰;火克金,火可熔化金属,改变其形态;金克木,金属制成的刀具可砍伐树木 。此相克之力,相互制约,防止五行某一方过于强盛,破坏整体的和谐稳定 。
明清风水之发展概览
明清时期,乃是风水学说发展的鼎盛阶段。朝廷对风水极为尊崇,在都城规划、皇家陵寝选址、宫殿建造等方面,皆精心遵循风水之理,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以庇佑王朝的长治久安。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便充分融入风水理念。以紫禁城为核心,中轴线贯穿南北,象征着天地之中,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前有天安门、端门、午门,后有神武门,左右有东华门、西华门,形成完整而和谐的风水格局。城内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的位置与朝向,皆经过风水师的精心考量,力求与天地之气相互呼应 。
皇家陵寝的选址与建造,更是风水观念的集中体现。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此处山峦起伏,地势开阔,前有朝山,后有靠山,左右护砂环抱,中间明堂宽广,水流蜿蜒环绕,完美契合风水术中“藏风聚气”的要求。陵寝的建筑布局沿着风水轴线依次展开,从神道、碑亭、陵门、享殿到宝顶,庄严肃穆,尽显皇家威严与对风水的敬重 。
清朝亦沿袭明朝传统,对风水重视有加。清东陵的建造遵循“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原则,顺治帝的孝陵坐落在金星山,面朝台山,形成“金星拜阙”的绝妙格局;雍正帝的泰陵则突破“子随父葬”的旧制,在易县永宁山另辟西陵区,以“乾坤交泰”之理化解“地气已尽”的危机 。
在民间,风水学说也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无论是住宅选址、村落布局,还是室内装饰、家具摆放,百姓们皆会请教风水师,依据风水原理进行规划,期望能为家族带来好运与福祉。《鲁班经》规定建筑尺寸需契合“压白”吉数;晋商票号依照“青龙位聚财”的原理设计柜台;岭南祠堂普遍采用“九宫飞星”布局,以求得家族的兴旺发达 。
五行于风水中的多样分类与运用
正五行:方位判定之基石
正五行在风水中主要用于确定方位,其对二十四山的五行归属有着明确界定,口诀云:“东方寅甲卯乙巽是木宫,南方巳丙午丁皆属火,西方申庚酉辛乾金逢,北方亥壬子癸大江水,辰未戌丑坤艮土,此是五行老祖宗” 。凭借此口诀,在风水实践中,可清晰判断各个方位的五行属性。例如,在勘察一处住宅时,依据正五行可确定其坐向的五行属性,进而分析其与周边环境的生克关系 。若住宅坐北朝南,北方属水,南方属火,水克火,若周边南方有过多属火的建筑或环境因素,可能会对住宅气场产生一定影响,风水师便会依据此情况,运用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提出相应的化解或调整方案 。
八卦五行:地形格局之分析利器
八卦五行主要用于剖析地形格局,它将八卦与干支相结合来论断所属五行 。口诀为:“乾甲兑丁巳丑金,离壬寅戌火烧林,巽辛震庚亥未木,坎癸申辰活水深,艮丙坤乙是土神,干支随卦一家亲” 。通过观察地形的八卦方位以及对应的干支,能准确判断该区域的五行属性 。在为一处宅基地选址时,风水师会运用八卦五行理论,仔细观察周边山峦、水流等在八卦方位上的五行属性。若宅基地位于巽位,巽属木,周边山峦若呈木形且与巽位五行相生,如东方有蜿蜒起伏的山脉,木气旺盛,此为吉象,预示着此地气场和谐,利于居住者的运势 ;反之,若周边环境五行相克,如西方有尖锐高耸的金属性建筑,金克木,则可能对宅基地风水产生不利影响 。
洪范五行:气脉深层解析之妙法
洪范五行又名宗庙五行、大五行,以八卦变通为核心,演变为二十四位的五行变化 。口诀是 “甲寅辰巽大江水,戍坎申辛水亦同,艮震巳上原属木,离壬丙乙火为宗,兑丁乾亥金生处,丑癸坤庚未土中” 。其八卦变通逻辑较为复杂,但在深层次的气脉分析方面独具优势 。在选择墓地时,运用洪范五行判断山脉走势所蕴含的五行之气,看是否与逝者的命理五行相生相合 。若逝者命理属火,墓地所在山脉走势若呈现火行之气,如山脉蜿蜒曲折,形似火焰,且与墓地穴位的五行关系相生,便被认为是一处风水佳地,有助于庇佑后代子孙 。
四经(三元)五行:阴阳山水之辨别准则
四经五行也叫三元五行,舍弃中宫土,仅运用木、火、金、水四行,并区分阴阳两山两水 。口诀为 “乾丙乙与子寅辰,六位排来俱属金。艮庚丁与卯巳丑,六位属水由人数。以上数者尽属阳,阳山阳水始相当。 坤壬辛与午申戌,六位属木无人识。巽甲癸与亥酉未,六位属火君须记。以上数者尽为阴,阴山阴水正相应” 。该五行体系强调 “阳山阳水、阴山阴水” 的对应关系 。在规划一处园林景观时,依据四经五行来安排水系与山林的布局,使其符合阴阳山水的对应原则 。若园林中东方为阳位,可设置流动的水系,因东方属木,水生木,且阳位配阳水,相得益彰;西方为阴位,可种植茂密的树林,西方属金,金克木,以树林之木气平衡西方金气,同时阴位配阴木,达到阴阳和谐 。
三合五行:生旺墓气脉之判断依据
三合五行由四经中以类合而得名,通过 “生旺墓” 三方的结合来确定五行局 。具体为寅午戌合成火局,巳酉丑合成金局,申子辰合成水局,辛卯未合成木局 。这种五行分类主要依据干支在十二长生中的生、旺、墓状态来组合,在判断水的吉凶方面应用广泛 。在阳宅风水中,通过三合五行判断来水与去水的方位是否符合生旺的格局 。若一处住宅,来水方位在寅位,去水方位在戌位,寅午戌合成火局,且火在该方位处于生旺状态,便预示着水的气场吉利,可为宅运带来生机与活力;反之,若来水去水不符合生旺格局,如在衰败之位,则可能对宅运产生不利影响 。
四生五行:气脉起始流转之洞察要诀
四生五行基于 “四隅长生” 理论,即甲木长生在亥,丙火长生在寅;庚金长生在巳,壬水长生在申,乙木长生在午,丁火长生在酉,辛金长生在子,癸水长生在卯 。它以干支的长生位来定义五行,侧重于描述气脉的起始与流转 。在阴宅风水的选址中,四生五行可帮助风水师判断穴位所在位置的气脉起始点是否吉利 。若穴位处于甲木长生的亥位,且周边环境气场顺畅,无冲克之象,便被认为气脉起始良好,利于后代子孙的运势发展 。
双山五行:方位五行细化之关键
双山五行是将两字同宫合干支,并以纳音五行为标准 。例如艮丙辛合寅午戌为廉贞火,巽庚癸合巳酉丑为武曲金,坤壬乙合申子辰为文曲水,乾甲乙合辛亥卯为贪狼木 。因其两字合为一宫而得名,在风水罗盘的应用中,特别是在天盘放水的判断上,常依据双山五行来推论水的吉凶 。在确定一处住宅的出水口方位时,参考双山五行,若出水口位于符合吉位要求的五行方位,如坤壬乙合申子辰为文曲水的吉位,便认为水的排放合理,可带走浊气,带来好运 。
玄空五行:气脉吉凶判断之精髓
玄空五行以 “生入克入、生出克出” 来定吉凶,强调 “水性玄空” 。口诀为 “丙丁乙酉原属火,乾坤卯午金同坐,亥癸艮甲是木神,戌庚丑未土为真,子寅辰巽辛兼巳,申与壬方是水神” 。在立穴定向时,玄空五行主要通过判断来水和去水的五行属性与坐向的生克关系,以确定气脉的吉凶 。在选择阳宅的大门朝向时,运用玄空五行分析来水的方位五行与大门朝向五行的生克关系 。若来水方位五行生大门朝向五行,如东方来水(水生木),大门朝东(属木),为生入之象,被认为是吉利的气场,可吸纳吉气,旺宅兴家 。
五行风水于明清建筑实例中的体现
紫禁城:皇权象征与五行布局的完美融合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其建筑布局深刻体现了五行风水的精妙。整体坐北朝南,北方属水,南方属火,紫禁城的布局通过建筑的色彩、形态、位置等元素,巧妙地平衡了水火之势 。太和殿作为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属土,象征着皇权的稳固与中央统治的核心地位 。其殿宇宏伟,黄色琉璃瓦熠熠生辉,黄色在五行中属土,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 。
宫殿的东侧为文华殿,属木,寓意着文化、生长与繁荣,是皇帝举行经筵讲学等文化活动的场所 。西侧为武英殿,属金,象征着军事、肃杀与权威,曾是皇帝处理军事事务、举行殿试的地方 。这种东文西武、左木右金的布局,体现了五行的平衡与对称,也符合阴阳和谐的理念 。
紫禁城内的水系布局同样遵循五行之理。金水河自西北流入,蜿蜒贯穿宫殿,从东南流出 。西北属金,金生水,水从金位而来;东南属木,水生木,水流向木位而去 。金水河不仅为宫殿提供了水源,调节了气候,还在风水上起到了聚气、流通气场的作用 。
明十三陵:山水形胜与五行气场的和谐共生
明十三陵的选址与布局,充分展现了五行风水在皇家陵寝中的应用。陵寝位于天寿山,山峦环绕,形成天然的屏障,宛如巨龙蜿蜒,是为龙脉所在 。山脉走势符合五行中木的形态,象征着生机与延续,寓意着皇室血脉的绵延不绝 。
陵区前有朝山,后有靠山,左右有护砂,中间明堂开阔,形成了藏风聚气的绝佳格局 。朝山属火,与靠山(属土)相互呼应,火生土,寓意着皇运昌盛,子孙繁衍 。护砂则如同左右臂膀,环抱陵区,起到了护卫、藏气的作用 。
陵区内的水流蜿蜒曲折,从西北流向东南,符合五行水的流向 。水在风水中代表着财富与运势,水流的顺畅与环抱,预示着皇陵的风水旺盛,能够庇佑皇室子孙的荣华富贵 。
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与五行风水的巧妙构思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特的水口园林设计而闻名,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五行风水智慧 。古村落普遍遵循“天门开,地户闭”的风水原则,在村落的入口(天门)处,通常设置开阔的水域或溪流,象征着接纳天地之灵气 。水在五行中具有流通、聚财的作用,入口处的水流湍急,寓意着财源广进 。
而在村落的出口(地户)处,则营造相对封闭的园林景观,种植茂密的树木,设置亭台楼阁等建筑 。树木属木,土生木,木又可阻挡气流的外泄,起到藏风聚气的效果 。这种水口园林的设计,不仅使村落的风水气场得以平衡,还兼具了实用功能,如灌溉、防火等 。
宏村的牛形水系便是典型的例子。整个村落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棵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将水引入家家户户 。水的流动贯穿整个村落,滋养着村民的生活,同时也符合五行中水生万物的理念 。在村落的布局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如在属火的方位设置水塘,以水克火,预防火灾;在属金的方位种植树木,以金克木,调节气场 。
结语
明清时期,五行在风水中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无论是皇家建筑、陵寝选址,还是民间村落、住宅布局,皆能看到五行风水的深刻烙印 。五行学说作为风水理论的核心,通过对自然元素和方位的分类与解读,为人们营造理想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供了指导 。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敬畏,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尽管其中不乏一些神秘色彩和迷信成分,但从建筑学、环境学等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五行风水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
来源:三秦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