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笑忠,1965年1月生于湖北省蕲春农家。1982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1986年大学毕业后供职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现闲居武汉。曾获《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联合评选的“2003中国年度诗歌奖”、第三届“扬子江诗学奖•诗歌奖”、第十二届“十月文学奖•诗歌
最后一课
文/余笑忠
一位诗人的老母亲,中风后
把她的拐杖叫做针
与其说,她的语言能力
退回到婴儿期,不如说
世界在她眼中
变得很小很小了
所有的逆来顺受
不过是磨成了一根针
而我们轻信的语言
像气球那样被一一戳破
再没有什么
比这更称得上是
一针见血
2019.5.25
诗人余笑忠,1965年1月生于湖北省蕲春农家。1982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1986年大学毕业后供职于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现闲居武汉。曾获《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联合评选的“2003中国年度诗歌奖”、第三届“扬子江诗学奖•诗歌奖”、第十二届“十月文学奖•诗歌奖”、第五届“西部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余笑忠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接梦话》(宁波出版社,2018年10月第1版),《我曾何其有幸》(长江诗歌出版中心,2025年4月出版)。
赏析最后一课,是一位母亲说给儿子听的一生的珍言,同时也是在引导年轻人要多听听老人意见,那是他们一生的积累,一生的经验,很值得记取和吸收,对年轻人成长大有裨益。有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就道出了这个道理。
诗人在《最后一课》这首诗中,写出了“拐杖”与“针”这两个意象,而且是从“中风后母亲”的角度写了出来。这样一大一小的对比,给人十分醒目与惊心,触及心灵,印象深刻,便有了指导的意义。
母亲说话少了,语言表达能力弱了,话说不出或不能说了,但他对世事的真相看清了、看真了,甚至能把“一根拐杖看成针”,这就是老人的珍宝。
母亲把一根拐杖看成针,这里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把世事看轻,“世界”很大,在她眼里已经“变得很小很小了”。也就是说,人生在世遇到多大困难与问题,只要把心放宽一切都是小事,一切都可过去。第二个意思还是一个清,是把世界真相看得越来越清,真伪在她眼里一眼望穿。我们年轻人“轻信的语言”只要让母亲辨别一下,那些假的虚的语言,就像“气球”碰到“针”,会“被一 一戳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针见血”。
老人是一本书,只要读进去,它的精华就是我们的常识,就是我们年轻人成长的指路明灯,这就是这首诗的主旨。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就是用比喻说明道理。
诗评人文兑简介:本名刘树仁,山东宁津人,中共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会永久签约诗人,中国诗歌网诗人,作品多发表于《诗刊》《中国诗歌网》《诗歌学人》《文峰书院》《德州朗诵艺术团》等媒体及《宁津文艺》《山东诗歌》《齐鲁晚报》等报刊,部分诗文录入《中国现当代诗文大典》(第一二卷),已出版诗歌集、散文集《夕阳拾趣壹》《岁月如歌》《夕阳拾趣贰》等,后有诗评集《夕阳拾趣》出版。诗观:诗是发现,是创造,不是摄影。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