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不出AI芯片?黄仁勋公开说,中国芯片制造只落后美国一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6:30 1

摘要:2025年9月29号,英伟达CEO黄仁勋一句话直接炸了网络,他说中国在芯片制造上,也就比美国落后“几纳秒”。

2025年9月29号,英伟达CEO黄仁勋一句话直接炸了网络,他说中国在芯片制造上,也就比美国落后“几纳秒”。

这话一出来,好多人都懵了,因为咱平时听的可不是这样,大多说中国芯片得比美国落后2到3代,想追上还得好多年。

一开始我也有点怀疑,难道黄仁勋是为了中国市场故意说好话?但后来仔细琢磨,发现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咱中国人有个习惯,总爱把中国一家跟整个欧美科技圈放一块儿比,只要有一个技术被卡了脖子,就觉得中国整体都跟不上了。

比如以前的圆珠笔芯,就因为一个小零件依赖进口,好多人就说“中国连圆珠笔芯都做不好”,其实这逻辑本身就有点偏。

也正因如此,大家对中国芯片的印象才停留在“落后2-3代”。

但实际情况呢?中国芯片确实有被卡脖子的地方,可也有欧美卡不住、甚至比美国还强的领域。

这事儿可能打破不少人的认知,我先拿刻蚀机举个例子,现在美国基本不封禁这东西了,为啥?因为中国的刻蚀机已经不差于其他国家了。

2018年的时候,中微公司研发的5nm等离子体刻蚀机,已经通过了台积电的验证。

就因为这,美国商务部直接把刻蚀机从限制清单里挪出去了。

到了2025年3月,中微公司又搞出了ICP双反应台刻蚀机,刻蚀精度能到0.02纳米,这意味着中国刻蚀设备是真的冲进全球顶尖行列了,压根不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

本来想觉得刻蚀机可能没那么重要,毕竟好多人都说“中国能搞出来的,科技含量肯定不高”,但后来发现这想法完全错了。

要是把光刻比作在芯片上印电路,那刻蚀就是在电路上做微观雕刻。

这过程有多难?相当于在头发丝直径几千万分之一、甚至上万分之一的地方,盖一栋50到60层的大楼。

你想啊,这么精细的活,刻蚀机的性能直接决定这“大楼”牢不牢固,重要程度跟光刻机比一点不差。

只不过因为中国做出来了,好多人就自动忽略了它的价值,这其实挺不公平的。

刻蚀机打破垄断还不算完,中国在存储芯片上的逆袭更让人意外。

芯片分好几大类,CPU、AI芯片属于逻辑芯片,还有存储芯片、功率芯片这些,其中存储芯片的重要性能排进前二,跟CPU、AI芯片差不多。

2018年的时候,中国光进口芯片就花了3120亿美元,这里面存储芯片占了39%,得有1230多亿美元,比被封禁的CPU芯片花的钱还多。

可到了2024年,中国存储芯片不光不用大量进口,净出口还超过了600亿美元。

短短六年时间,从“大量买”到“往外卖”,这转变够惊人吧?

关键是技术还够硬,长江存储的Xtacking技术,连三星都得买他们的专利。

一开始我也搞不清这技术强在哪,后来查了才明白,常规的NAND存储架构就像盖一排平房,而Xtacking是搞3D堆叠,相当于盖高楼大厦。

而且这“楼”还得往下挖,要在几十甚至上百层里,精准刻出极深的垂直通道连接各层,挖得越深越容易歪。

以前传统方式堆到128层以上就卡壳了,欧美企业都没辙,结果长江存储用独创的方案先迈过去了。

他们是把存储阵列和外围电路分开做,再用混合键合技术,把两片晶圆像搭乐高一样精准接起来。

这技术是原创的,不光缩短了研发周期,还绕开了传统工艺的好多瓶颈。

现在长江存储在这方面的专利有上百件,比三星的83件、SK海力士的11件都多。

所以你看,中国芯片真不是全落后,有些领域已经走在欧美前面了。

好多人可能会问,存储、刻蚀机能突破,那AI芯片、CPU芯片能行吗?这事儿不好说,不一定能完全复刻之前的奇迹,但要是把时间拉长,我觉得肯定能实现。

比如2025年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海微电子就首次公开了极紫外(EUV)光刻机的参数图。

这可不是小事,说明上微已经掌握了关键数据,现在就差一些零部件没搞定了。

搞不清为啥有人觉得中国做不出EUV,你看上海微电子之前就已经能量产28nm的DUV光刻机了,自给率都到30%了。

EUV确实难,比如得搞出13.5nm的极紫外光源,精密机械的误差还得控制在纳米级,但国内供应链也在跟上,长春光机所已经突破了光源的核心部件,精度也达到国际水平了。

要知道,EUV是做7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核心设备,现在参数图都公开了,说明中国离先进制程自主化又近了一步。

其实中国芯片能有这些突破,背后是有逻辑的。

不光有庞大的人才储备,2024年国内高校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毕业生就超15万人,还有旺盛的市场需求,2024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就超2万亿元。

而且各省之间也有竞争,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有芯片产业集群,各自搞专项基金、建产业园,既竞争又合作,技术落地速度自然快。

再加上政策支持,“十四五”规划明确2025年芯片自给率要到70%,2024年产业研发投入就超3000亿元,占营收的18%,这比全球平均的12%还高。

毫无疑问,黄仁勋说“几纳秒”是有点夸张,但他的话也点出了一个实情,中国芯片不是全面落后。

咱不能再抱着“中国芯片处处被卡脖子”的老印象,也别一有突破就飘。

客观看,中国现在已经在局部领域实现领先,后续只要保持住政策、市场、人才的协同发力,追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啊,看待中国芯片发展,还是得理性点,别被单一的声音带偏,毕竟事实就在那摆着,刻蚀机、存储芯片的突破,还有EUV的新进展,都在说明中国芯片一直在往前跑。

来源:乐娱侃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