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承书圣,丹心润乡关——书法家王志坚以笔续写王氏书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19:11 1

摘要:2025年9月,瑞昌市博物馆内翰墨飘香,“庆国庆 迎中秋 旗胜映墨 共赴长安——王志坚书法作品展”在此启幕。展厅中央,一幅行草作品笔势遒劲如流泉奔涌,落款“王羲之五十三代孙 王乙翰”格外醒目。这位署名“王乙翰”的创作者,正是瑞昌市民熟知的文化馆干部王志坚——字

2025年9月,瑞昌市博物馆内翰墨飘香,“庆国庆 迎中秋 旗胜映墨 共赴长安——王志坚书法作品展”在此启幕。展厅中央,一幅行草作品笔势遒劲如流泉奔涌,落款“王羲之五十三代孙 王乙翰”格外醒目。这位署名“王乙翰”的创作者,正是瑞昌市民熟知的文化馆干部王志坚——字少军,号干人。作为1962年出生于瑞昌洪一苏维埃革命苏区的中共党员,他1986年毕业于九江师范,1989年从瑞昌三中调入瑞昌市文化馆从事专业书法、文学创作工作,如今更身兼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艺术人才库一级书法家等诸多头衔。

从洪一乡麦良村九龙头走出来的农家少年到国家级书法名家,从水泥地上以水为墨的追梦者到扎根乡邦的文化播种人,他五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红土地上,用五十余载人生,续写着琅琊王氏的书法传奇,更以笔墨为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赣鄱大地上生生不息。

家学为根,苦研铸就艺魂

1962年,王志坚出生于瑞昌市洪一乡九龙头村一个普通农家。自识字起,祖辈案头那本泛黄的《兰亭集序》拓本,便在他心中种下了书法的种子。“祖父常说,这是咱王家的根,得守住。” 这份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让他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始终与笔墨为伴。

年轻时的王志坚,人生轨迹充满波折——当过乡村教师、工厂工人,甚至做过村干部,可无论身份如何变换,练字始终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工余时间,他在水泥地上以水为墨,一笔一划临摹碑帖;寒夜灯下,他就着煤油灯的微光,钻研米芾的俊逸、苏洵的沉厚、郑板桥的奇崛。“那时候没有宣纸,就用旧报纸;没有好墨,就买最便宜的墨汁,兑水也得写。”回忆起往事,王志坚眼中满是执着。1989年调入瑞昌市文化馆后,他便把攀登书画巅峰作为人生最高追求,在勤学苦练之余不忘拜师问道,为艺术之路夯实根基。

1992年,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原中书协主席沈鹏担任顾问与评委的“冰雪杯”全国硬书大赛捷报,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他的硬笔书法作品从数千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金奖。此后数十年,他在书法道路上步履不停,不仅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更十余次在国家级书法大赛中斩获金、银奖及一等奖,作品远渡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展出,被二十余种权威典籍收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日硬笔书法家辞典》、《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等书中,都留下了他的艺术印记。

即便已在书坛崭露头角,王志坚仍不满足。2015年,年过半百的他毅然考入清华美院专攻书法创作,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洪彪、著名书法家王厚祥与周剑初,还担任班级副书记。“系统学习让我更懂先祖‘兼融百家’的智慧,也让我明白书法不只是技巧,更是文化的传承。”在清华园的日子里,他白天听课、与同窗交流,夜晚伏案整理笔记,将所学所思融入笔墨,逐渐形成了“篆隶古朴沉雄,行草洒脱灵动”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因“独辟蹊径的个性”,被业内评价为“赋予了传统书法艺术新时代的光华”。

扎根乡邦,笔墨传递温情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这是王志坚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践行多年的誓言。作为瑞昌市文化馆干部,他始终认为,书法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应成为滋养大众的文化养分,而投笔传情、写就为民初心,早已是他深入一线的行动准则。

2018年新春,瑞昌的寒冬里透着暖意。王志坚与文化馆同事修晓明、柯长安一道,顶着寒风奔波于花园、黄金、肇陈、洪一等乡镇,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活动。在乡村集市的临时书桌前,他手握毛笔,根据村民需求即兴创作,“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国泰民安逢盛世,风调雨顺庆丰年”…… 一幅幅春联带着墨香与祝福,送到村民手中。“王老师的字有温度,贴在门上,年味儿都更浓了!”一位村民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而在扶贫助学中,他同样积极书赠爱心人士,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画义卖活动,用笔墨为公益助力。

同年8月,九江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期间,王志坚在文化馆开设书法培训班,从执笔姿势的 “指实掌虚”,到“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字笔法的精髓,他倾囊相授。课堂上,他不仅教技巧,更讲书法背后的文化故事——从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坚持,到颜真卿书法中的家国情怀,让学员们在笔墨间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王老师的课,让我明白写字不只是‘把字写好’,更是‘学做人’。”一位学员感慨道。

2019年,是王志坚的“文化播种年”。这一年,他的书法作品《抱朴归真》获奖后,还特意参加大型 “爱心公益助学慈善拍卖会”,将拍卖资金全部捐赠给困境儿童;防疫狙击战中,他亲赴险境书赞最美逆行人;防洪抢险时,又奔赴大堤与子弟兵同行,书美最可爱的人。3月,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斩获 “2018年度杰出文艺工作者”“2018年度艺术品最具收藏价值奖”两项国家级大奖的他,马不停蹄走进瑞昌市南义中学。

面对座无虚席的师生,他现场演示笔法,将鲁迅“文字可以救国”的信念融入讲解:“写好中国字,不仅是传承技艺,更是守住文化自信。” 授课结束后,他手把手指导学生写字,从笔画的起承转合到章法布局,耐心细致。孩子们围着他,看他挥毫泼墨,眼中满是向往;5月,他又带队前往瑞昌武警中队,开展书法进军营活动。官兵们握着毛笔,在他的指导下写下“忠诚”、“担当”,墨香里,军民情谊愈发浓厚。

殊荣加身,初心照亮前路

2019年1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灯火璀璨。在2018年度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王志坚作为近300位与会嘉宾中唯一的江西代表,捧回“2018年度杰出文艺工作者”、“2018年度艺术品最具收藏价值奖”两项大奖——这是江西籍书法艺术工作者首次获此殊荣,他也受邀在大会上介绍自己的追梦事迹。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家乡瑞昌,属于江西所有坚守传统文化的同仁。”领奖台上,王志坚的话语朴实而真挚。彼时的他,已头顶“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瑞昌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淮海艺术学校客座教授”等诸多头衔,更荣耀入驻省市文化精英人才库,可他始终保持着谦逊:“我不是科班出身,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是‘不放弃’三个字。”

这份“不放弃”,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执着,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作为党员,他从入党那天起就深知,自己是党的人,要以手中的笔传递正能量,献给祖国和人民。如今,63岁的王志坚仍坚持每日临帖,书桌前“师法先贤,独辟蹊径”的题字,是他对自己的要求;1989年至今,他常年坚持书法进校园、军营、企业、基层文化站辅导三十余次,即便当下,依旧频繁走进各处开展书法公益活动,“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瑞昌人爱上了书法——南义中学、瑞昌职业中学等多个学校将书法设为特色课程,武警中队定期开展书法交流,乡村集市上的春联摊前,常有年轻人请教笔法。

2025年的书法展上,一位曾受教于王志坚的学生,特意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来向他请教。“王老师,您当年说‘书法要扎根生活’,我现在终于懂了。”看着学生的作品,王志坚笑着点头:“这就对了,笔墨里有生活,有情怀,才能写出有温度的字。” 从九龙头这个小山村的农家案头到博物馆的展厅,从一笔一划的临摹到一场场公益授课,王志坚用一生践行着先祖王羲之的艺术精神,更以炽热党心书写着基层文化人的担当。他的笔下,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有“明月几时有”的温婉,更有“墨脉绵延十三代,丹心一片润乡关”的赤诚。这位王羲之的五十三代孙,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播种人——以笔墨为犁,以热爱为种,在红土大地上耕耘出一片文化的沃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记者 朱淳兵 文/图

来源:红色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