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出海!携核心术式赴非,肺科团队在大篷车内完成6例复杂单孔胸腔镜手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19:07 1

摘要:受国际Diego González Rivas公益基金会邀请,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段亮主任医师与戴晨阳主治医师近日远渡重洋,奔赴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密集医疗援助。此次行动标志着该基金会在塞拉利昂的首个移动医疗单元成功启用。

受国际Diego González Rivas公益基金会邀请,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段亮主任医师与戴晨阳主治医师近日远渡重洋,奔赴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密集医疗援助。此次行动标志着该基金会在塞拉利昂的首个移动医疗单元成功启用。

医疗队深入条件艰苦的科诺村,在极其有限的资源环境下,于专用的移动手术车内成功完成了6例复杂的单孔胸腔镜手术,为这个贫困国家的患者带来了世界级的精准外科治疗与重生的希望。这是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与该基金会合作的第二期医疗援助任务,标志着双方的合作已进入机制化、常态化的新阶段。

挑战极限:大篷车内的胸外科手术

塞拉利昂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尤其是专业外科手术服务,对于许多偏远地区民众而言遥不可及。科诺村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地区。Diego基金会的移动手术单元——一辆经过特殊改装、集成了基本手术设备与消毒系统的“手术大篷车”——此次开进科诺,旨在打破地域限制,将尖端外科技术直接送至患者家门口。

然而,即便有了这个移动平台,挑战依然巨大。当地电力供应不稳定、手术器械相对简易、术后护理条件有限,都对医疗团队提出了严峻考验。面对当地极其简陋的医疗条件,肺科医院的专家们成为了技术中流砥柱,段亮及其团队抵达后,迅速适应环境,与基金会国际团队紧密协作,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布局,确保感染控制与手术流程达到安全标准。他们克服了高温、潮湿以及文化与语言沟通的障碍,将一辆看似普通的车辆,变成了拯救生命的技术高地。

创造奇迹:复杂手术解除多年病痛

在短短数天时间内,中塞医疗团队通力合作,连续完成了6例高难度的单孔胸腔镜手术,每一例都承载着一个家庭对健康的渴望。这不仅是医术的展示,更是“中国经验”在非洲大地的一次成功实践,证明了尖端技术可以在资源有限环境下成功应用,为解决全球健康不平衡问题提供了可行的“上海肺科方案”。

其中两例手术尤为引人注目。一例是一名年仅4岁的男童,胸腔内长有肿瘤,病情复杂。小儿胸腔镜手术本身对技术要求极高,在非洲地区的移动医疗单元中实施更是前所未有。段亮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通过唯一的微小切口,精准无误地切除了肿瘤,为这个幼小的生命赢得了未来。

另一例则是一位30岁的男性患者,其右肺因严重的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曲菌球)而基本毁损,功能丧失,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亟需进行右全肺切除术。全肺切除是胸外科领域的大型手术,风险高,尤其在这样的手术室环境下,对麻醉、手术技巧及团队配合都是终极考验。医疗团队迎难而上,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单孔胸腔镜下的右全肺切除,术中平稳,术后患者情况良好。这台手术不仅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疾苦,也展现了单孔胸腔镜技术在处理极端复杂病例上的强大能力与适应性。

友谊桥梁:中国经验贡献全球健康

此次援助的深远意义,在于其承前启后的常态化特征。作为第二期项目,它不再是单次的慈善巡诊,而是建立在首期合作成功基础上的深度延续。段亮表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几台手术,更希望通过一次次的交流与合作,将规范的诊疗理念和技术要点传递给当地的同行。” 戴晨阳也深有感触:“当地患者和医护人员眼中的希望与感激,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最大动力。这次经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作为医者的使命。”

据悉,肺科医院与Diego基金会已就未来长期的常态化合作达成共识。规划中的合作将超越单纯的手术演示带教,逐步拓展至远程会诊、当地医护人员培训、技术标准化建设等更深层次领域,旨在从“输血”式援助向“造血”式合作转变,最终助力塞拉利昂提升自身胸外科诊疗能力。

基金会负责人特别表示:“上海市肺科医院专家团队的专业、奉献与协作精神,是本次里程碑任务得以实现的基石。他们不仅治愈了病患,更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持续开展此类项目的信心。”

从黄浦江畔到西非丘陵,肺科医院用仁心仁术搭建起中塞友谊的健康桥梁。其积极参与并推动常态化国际医疗援助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医学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主动担当。院方负责人表示,随着合作机制的日益成熟,肺科医院的先进技术与无私大爱,必将在塞拉利昂乃至更广阔的范围内,播撒更多生命的希望,为全球健康事业持续注入温暖而强大的“中国力量”。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