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明家梯也尔:拿破仑的兵力倍增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2 18:37 1

摘要:比如说,日后有许多人盛赞奈伊元帅在1811年3月12日的雷迪尼亚(Redinha)战斗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二列横队狠狠教训了追击的英军。

梯也尔可能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发明家之一。

其名著《执政府与帝国史》里发明了大量拿战神话,而且流传后世,影响极坏。

比如说,日后有许多人盛赞奈伊元帅在1811年3月12日的雷迪尼亚(Redinha)战斗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二列横队狠狠教训了追击的英军。

奈伊这场后卫战的确打得不错,其中一个关键战术动作,便是第27、50战列步兵团各出动1个步兵营,在高地上迎头痛击英军。

早在1817年,时为少校的甘格雷(Guingret)将军就特意描述过此战具体状况:

奈伊元帅早已预先埋伏了第27、50战列步兵团的两个营,并下令待敌军接近高地边缘时,给予迎头痛击。事实上,这两个营以一场自火药发明以来最为出色的“二列射击”(feux de deux rangs),近距离痛击了英军。这场致命的射击迫使敌军撤退,并造成其大量人员伤亡。随后,这两个参与伏击的营有条不紊地撤离,秩序井然得仿佛刚从训练场归来。

什么叫“二列射击”?

就是随着营长下达“二列射击!全营!预备!”的命令,前两列的士兵将步枪装填完毕。

当“开始射击!”口令发出后,每个连中最右侧一个伍的两名士兵便着手瞄准并射击,右起第二、三……伍士兵随后依次射击,简而言之,火力会在每个连的正面按行“轮转”一次。

因此,“二列射击”有时也被称为“按伍射击”(feu de file)。在第一次轮转过后,前两列的全体步兵便开始“乱射”(feu de billebaude)或“自由射击”(feu à volonté)。

总而言之,“二列射击”中的步兵实际上排成三列横队,但仅有前两列各伍参与交火,第三列仅仅负责装填、交换步枪。

然而,等到梯也尔开始撰写《执政府与帝国史》时,由于他不甚了解战术和组织,便望文生义地认为法军排成了二列横队。

于是,他赫然宣称:

[奈伊元帅的法军]骄傲地占据着想要争夺的高地,将四个步兵团展开成二列横队,炮兵略微前出,大量散兵连分散在左右两侧的各处地形起伏处,三个骑兵团则部署在后方中央,随时准备在首个有利时机穿过步兵间隙发起冲锋。

由于梯也尔这本书文字浮夸,影响广泛,便着实忽悠到不少外国读者。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普鲁士步兵上将、著名战术家海因里希·冯·勃兰特(Heinrich von Brandt),此人在1858年用法语写了本反驳若米尼的小册子,其中顺便提到了他眼中的法军二列横队:

法军在埃尼亨堡(Cenigenburg,即Eenigenburg)、贝亨(Bergen)、沙丘(dunes)、卡斯特里克姆(Castricum)和圣厄费米(Ste.-Euphémie,即马伊达Maida)战斗中,早已熟悉英军的[二列横队]战术。他们自己有时也会采用这类战术,奈伊、德拉博尔德指挥的雷迪尼亚、罗利卡战斗,其战术就与当时英军的战术全然相似。

顺便一提,后来的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就是这位步兵上将勃兰特的儿子。

可怜的勃兰特显然是在追踪最新战术史料时,被梯也尔忽悠了。

此外,梯也尔还把2个步兵营吹气球成了4个步兵团,至少翻了两番。

同样被梯也尔翻了番的还有艾劳会战里的“万骑大冲锋”。

《执政府与帝国史》里对这场大冲锋的描述堪称经典:

缪拉一得到召唤便疾驰而来,“呃,”拿破仑说道,“你会让那些家伙把我们吃掉吗?”他随后下令那位英雄的骑兵统帅集结猎骑兵、龙骑兵和胸甲骑兵,用八十个中队攻击俄军,试试看这样一群猛烈冲锋的骑兵会在享有毫不动摇声誉的[俄罗斯]步兵身上打出什么效果。

近卫骑兵也被带到前线,准备好在常规骑兵的冲击基础上增添自己的效果。

这一时刻至关重要,要是无法阻挡俄军步兵,它就会上前攻击阵地中央的公墓,拿破仑仅有近卫军的六个步兵营保卫它。

在奥热罗元帅第七军惨败的前提下,英雄的骑兵统帅缪拉断然响应皇帝召唤,对上享有毫不动摇声誉的俄罗斯步兵,好一出大戏!

然而,也正是梯也尔在这里的一则笔误,让缪拉麾下八十个中队一万余名骑兵展开“万骑大冲锋”的神话牢牢植入许多人的脑海。

在分析梯也尔的谬误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此时法军骑兵的编制。

中队(escadron)是当时各国正规骑兵的基本战术单位,它有时也会被不求甚解的译者翻成“连”,但实际上当时法军骑兵另有仅相当于半个中队的连(compagnie)编制。

以法军为例,每个骑兵团下辖4个中队,尽管重骑兵中队理论编制为172人,轻骑兵、龙骑兵中队为232人,但实际上胸甲骑兵、卡宾枪骑兵中队人数约为100人,龙骑兵、猎骑兵、骠骑兵中队人数略多,在战时能达到150人左右。每个中队下辖两个连作为行政单位,每连辖两排(peloton),与步兵类似的是,战时这两个连将进行人员调整,编成两个人数大体相当的骑兵分队(division)。

以一个中队100~150人推算,梯也尔笔下这八十个“猎骑兵、龙骑兵和胸甲骑兵”中队凑出一万人的确问题不大。

但细看下来,就会发现梯也尔漏洞百出。他曾生动描述格鲁希与多特普尔联手破阵:

格鲁希将军的龙骑兵率先发起冲击,要将敌军骑兵清扫出去。那位勇敢的军官坐骑倒地,将他也带倒在地,他又起身在[第2龙骑兵师]第2旅最前头,率部实现了驱散俄军步兵前方骑兵集群的目的。然而,想要打垮步兵,需要的真是多特普尔将军麾下的铁甲重骑兵中队。那位军官之所以出名,乃是源于他管理大队骑兵时的娴熟技艺。他率领24个胸甲骑兵中队前进,后头跟随着龙骑兵的整个集群。这些胸甲骑兵列成几条战线出击,投身于刺刀之上。第一线被火力挡住,无法打穿,便朝着左右两边退后,在跟随他们的战线之后重整队形,以便继续冲击。最后,其中一条战线以较为暴烈的冲击在某一点打垮了敌军步兵,打出了一个缺口,胸甲骑兵和本该率先击穿的龙骑兵努力从中穿过。就像河流开始冲垮堤坝一般,很快就将它悉数冲走。

抛开“投身于刺刀之上”这类热血却脱离现实的夸张言辞不提,梯也尔这里说多特普尔出动24个胸甲骑兵中队,这就暴露了他的问题所在。

实际上,艾劳会战时法军的胸甲骑兵仅有多特普尔的第2胸甲骑兵师在现场,南苏蒂的第1重骑兵师并未参战。于是,他能够动用的法军胸甲骑兵仅有4个团,分别是第1、5、10、11胸甲骑兵团,加起来总共16个中队。

梯也尔则让他率领24个胸甲骑兵中队推进,那算下来便是每个团6个中队,足足虚报了百分之五十!

你要说每个团6个连或者说3个中队,那倒还可信一点。毕竟参与艾劳之战的大部分法军骑兵团已经把第4中队送回后方休整,于是每个团往往只有3个中队而已,梯也尔要是觉得胸甲骑兵也是这样,那就很容易算出12个中队或者24个连。

有鉴于此,一战前着手研究艾劳会战的法军校官巴斯塔尔(Bastard)推断如下:

梯也尔为此次行动写下了栩栩如生、绚丽多彩的记载,时常受到其他人的引用。可梯也尔将中队数目定为80个,他似乎是混淆了中队和连。

总而言之,步兵营变步兵团还顺手乘个二,骑兵连变骑兵中队,梯也尔堪称历史发明界的职业兵力倍增器。

来源:古斯塔夫real

相关推荐